V观话题丨“精神离职”引热议,背后的期待值得重视!你如何看待?

2023-07-21 13:13:22来源:四川在线综合编辑:蒋华


最近,一种新型上班方式引热议——“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并非真正辞职、甩手一走了之,而是工作心态变了:从最初的积极上进,变成了上班绝不早到,但下班也绝不多待,能不加班就不加班;追求“60分万岁”,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严格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保护私人时间不被工作打扰。

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行为,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形式的“躺平”。但对于广大职场人来说,“精神离职”主打的是以最小的自我消耗来完成工作。

什么原因造成了“精神离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离职”也是一种职业倦怠感。这其中的原因,不单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还与职场人自身的发展阶段、心理状态有关。

其实多数年轻人最害怕的不是压力大,厌恶的也未必是工作繁忙,而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无法获得与之对应的回报。这里所说的回报,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职场人应尽力学会心理调节

一家用人单位想要有序运转、有所成就,必须真正关切每一个员工的切身感受,尽可能帮他们排忧解难。年轻的职场人应尽力学会心理调节,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需要给自己找到“趣味点”和“热情点”。

说到底,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年轻人在职场里的真实感受与切身利益,给予其充足的发展空间,年轻人也要学会与自己的职业倦怠相处,获得更好的工作状态。

“精神离职”不能变成“持久战”

“精神离职”不过是职业倦怠之下的一种纾解压力的方式,在长时间、高强度劳动中暂停自我加压、尝试劳逸结合无可厚非。但一旦变成与企业之间的“持久战”,对双方都是伤害。

虽然在现实压力和激烈竞争面前,“精神离职打工法”退而求其次,本身也算是一种自我排解,但长远来看,“肉体还在工作,精神已经离职”并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创造出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从而使劳动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途径)。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工作时长、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等现实举措,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持续的鼓励。

网友热议“精神离职”

针对“精神离职”现象,不少网友表示,感同身受




也有网友表示,再艰难要积极面对



综合:央视新闻、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网友评论等




你如何看待“精神离职”?

欢迎评论区留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