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看望慰问回访记③:重逢 映秀花开了

2018-02-14 06:22: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在村民开办的饭店体验炸酥肉。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亲自操作打酥油茶。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足迹 3

2018年2月12日上午 晴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重逢 映秀花开了

2月12日,再过整整3个月,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纪念日。

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猝不及防地袭击四川。震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冒着余震赶到震中映秀,考察抗震救灾情况。

他的殷殷嘱托、切切叮咛,给灾区干部群众带来巨大鼓舞。

十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浴火重生的震中映秀,期待着与总书记——灾区群众的亲人,重逢。

十年巨变的背后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镜头回放

●总书记一下车,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站在原地缓慢地环视小镇,仿佛在对比记忆中十年前的样子。从这个细节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灾区群众的惦念、对灾区变化的关切。

●听说当地通过发展“汶川三宝”,农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总书记开心地说,老百姓的收入起来了,党中央也就放心了。

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映秀人与总书记重逢的日子。

天清气朗,富有浓郁藏羌风情的特色小镇上,街头巷尾、餐馆民房插满国旗,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鲜红。

映秀人有许多话想向总书记报告——您到过的映秀镇道路抢通现场,如今已建成都汶高速,并穿越崇山峻岭,继续向马尔康延伸。

您无比挂怀受灾群众安置,如今,镇上藏羌风格的漂亮住房林立,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

当地群众回忆,当天上午,听到有人欢呼:总书记来了!大家看到,一出中滩堡隧道,总书记径直前往位于镇上的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

花篮上方,垂下两条红色缎带,“献给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两行金字,十分醒目。

纪念雕塑西侧,是一面“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墙上铭文记述: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大家都记住了总书记的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家深有感触地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离开漩口中学遗址,总书记乘车沿东莞大道前往映秀场镇。

位于映秀场镇的中滩堡村刚刚成功创建州级“四好村”。招展的五星红旗、悬挂的大红灯笼、飘香的腊肉香肠,让村里充满了年味儿。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分别代表藏族、羌族同胞向总书记献上哈达和羌红,并用藏语、羌语道出祝福“扎西德勒”“纳吉纳鲁”。

令他们感动的是,总书记接过哈达和羌红,特意询问“纳吉纳鲁”是什么语言、是不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张通荣还观察到,总书记一下车,并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站在原地缓慢地环视小镇,仿佛在对比记忆中十年前的样子。“看得非常仔细,从这个细节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灾区群众的惦念、对灾区变化的关切。”

灾区的变化有多大?在中滩堡村文化广场,省领导用四块展板讲述了汶川地震灾区涅槃重生的故事:从城乡面貌到基础设施,从生态环境到民生事业、产业发展。

张通荣发现,有三幅照片总书记特别关注:唐家山堰塞湖的地灾治理和生态修复、东方汽轮机厂的新生、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的重建。每听到一个灾后重建的好消息,总书记脸上的笑容就更深了几分。

展板前,总书记问得仔细;问答间,干部们心里热乎。透过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性成就,总书记谈到,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让经历了十年不平凡历程的灾区干部群众,发自肺腑地赞同。

总书记还叮嘱灾区继续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人民领袖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地干部感慨。

总书记的叮嘱,张通荣铭记在心,而总书记的一句朴实的话,更是令他感动落泪。

当听说汶川通过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三宝”,实现了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时,总书记开心地说,老百姓的收入起来了,党中央也就放心了。

“这句朴实的话我一定会记一辈子……”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通荣再度红了眼眶。

从映秀茶看生态扶贫

“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镜头回放

●“总书记,能和我们一起打茶吗?”尽管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总书记,但感到“总书记亲民随和”,小雪就“麻起胆子”请求。总书记接受了邀请。

●听说茶祥子参加了“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总书记详细询问映秀茶出访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蒋维明感动万分:“是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为我们民族地区的茶创造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12日中午,在茶祥子制茶坊,记者见到了制茶坊主人蒋维明。

蒋维明难掩激动地回忆,总书记走进制茶坊,见烘焙工人正在烘烤砖茶,遂向他们问好,并拿起一块砖茶闻了闻,问:“这是什么茶?”

“是黑茶,阿坝州西路边茶的一种。”蒋维明解释。2012年,从事藏茶研究生产多年的民间制茶艺人蒋维明,举家从雅安来到映秀,入驻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复原茶马古道上的西路边茶,成了他的梦想。

蒋维明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茶叶质量安全,以及茶产业对周边老百姓的致富带动作用。当得知这里的茶叶原料很多来自周边老百姓采集的“窝窝茶”,每年能带动170多户当地群众增收100多万元时,总书记连连点头。

22岁的作坊店员小雪正站在酥油桶旁打酥油茶。她没有想到,总书记会主动向她问候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扎西德勒!”小雪也向总书记送出祝福。“这是在打酥油茶吗?”指着眼前略显瘦高的彩绘木桶,总书记问她。

“是的。”小雪回答说,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打酥油茶是每天早晨必做的“功课”,酥油里有花生、核桃,制作酥油茶也是幸福生活的象征。

“总书记,能和我们一起打茶吗?”尽管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总书记,但感到“总书记亲民随和”,小雪就“麻起胆子”请求。

总书记接受了邀请,笑着走到酥油桶前。小雪扶着酥油桶,总书记右手握住木柄,他们边打酥油茶,小雪边念祝福语:“天地吉祥,万物和美,祝愿家人安康!”

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茶祥子的展厅里摆放着一盒盒“大土司”品牌的映秀茶。去年,茶祥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这些映秀茶随邮轮出访多国。总书记很感兴趣,详细询问,并翻阅了茶祥子制茶理念的宣传册。

来自茶马古道,走向广阔的“一带一路”。蒋维明感动万分:“是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为我们民族地区的茶创造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总书记勉励蒋维明,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此时,蒋维明的妻子正行走在“一带一路”上。“2018欢乐春节·四川风采”活动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举行,“大土司”黑茶再度亮相异国他乡。

总书记从展厅走出,蒋维明的妈妈、76岁的司慧茹,挺直腰板,右臂一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总书记很好奇,当即询问老人是不是当过兵。

“是的,我是1958年的兵。”尽管年事已高,老人依然神采矍铄,吐字有力。她入伍后参与过多型火箭的研制。

“我是1979年退伍的,没有想到,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能够在家门口见到中央军委主席。”见过大场面的司奶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老人说,如今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日子也充满了安全感,强军梦、强国梦,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

州领导向总书记汇报阿坝州以生态扶贫为主线索的扶贫思路。看到总书记赞许地点头,张通荣心里更亮堂了:“茶产业是生态产业,总书记表面上看的是茶庄,其实是看发展生态对群众脱贫的带动作用。”

一起享受幸福生活和劳动的快乐

“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镜头回放

●总书记拿起一双筷子,和刘先燕一起动手炸酥肉,炸完一块又一块,完完整整炸了四块。刘先燕很激动:“都说总书记亲民,近距离感受更加深刻。”

●总书记亲自转动磨盘,白花花的豆浆流进盆里。总书记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映秀镇东莞大道两旁分布着大量的餐馆、旅社、商铺。

其中一家——“博爱新村豆花庄”的老板杨云刚满脸喜悦,向记者分享总书记到他家饭店做客的故事。

为什么取名“博爱”?杨云刚向总书记解释,从住房重建到发展旅游业,都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的,恩情不能忘。

临近春节,总书记关心年货准备情况。杨云刚带着总书记在饭店仔细察看。门口棚架上,整齐地挂着一块块腊肉,桌上大盆子里,装着腊猪头、腊排骨、腊猪尾等制作“九大碗”的食材。

杨云刚没有想到,总书记认识“响皮”,那是一种将猪皮刮油、汆水、晾干、油炸而成的地方美食。“总书记指着我们家的响皮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响皮。”杨云刚乐得合不拢嘴。

饭店的主厨——杨云刚的老伴刘先燕正在炸酥肉,她没想到的是,总书记也拿起旁边的一双筷子,和她一起动手炸起来。

记者12日下午到饭店回访时,刘先燕激动的心情仍难以平复:“都说总书记亲民,近距离感受更加深刻。”旁边的群众也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补充说,总书记认认真真炸完一块又一块酥肉,整整炸了四块,他是真正在跟老百姓一起享受幸福生活,享受劳动的快乐。

饭店的另一边,正在磨豆花。在映秀老百姓眼中,映秀的水好,因此制作的豆花、豆干是都能够代言映秀的美食。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转动磨盘,白花花的豆浆流进盆里,他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现场响起阵阵欢声笑语。杨云刚的儿子杨川暗自赞叹,“总书记转起石磨,很是那个样子!”

谈家常、问冷暖,随和的总书记在豆花庄里像是来走亲戚的亲人。人民领袖走到人民中间,让杨云刚一家倍感温暖。

杨云刚告诉总书记,他家一年纯利润有15万元,日子过得非常好。

其实不单单是杨云刚家,2017年,映秀镇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8元。总书记勉励大家,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总书记嘱咐我做生意要努力、要诚恳,我也回答得干脆,‘您放心!您放心’。”杨云刚说,自己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今后一定会注重食品安全,跟全镇人民一起努力打响映秀美食的品牌。

杨云刚请镇上的文化名人王程为自家撰写了一副春联:上联:不忘初心,汶川正崛起,恩如玉液千家醉;下联:常怀使命,映秀欲腾飞,爱似春风万物苏。横批:感恩祖国。

这一天的映秀镇,春风拂面,情润心田。

期待新十年花开更艳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镜头回放

●十年后再次握着习近平的手,张仕力热泪盈眶,“总书记白头发多了,但对老百姓的关心、爱护,还和十年前一样。”

●二十多米的距离,总书记走得慢,百姓围得拢,大家都伸出手,总书记一一握过,一一问好,一一道别。村民鲁祥翠喊了句“让我们唱首歌送给总书记”,镇上男女老少齐声唱起了《映秀花开了》。

63岁的张仕力说,他和总书记“有缘分”。十年前,作为中滩堡村的会计,他在映秀镇板房区与前来看望慰问大家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握手。“他的到来给我们鼓了劲,让大家抗震救灾的信心更足了。”

十年过去了,那次握手的温暖,经久未散。看到总书记从博爱新村豆花庄里出来,镇上居民喊着“总书记好”“主席好”“总书记过年好”……映秀大道变成了沸腾的海洋。张仕力抱着小孙女张书语,挤到了前排。

习近平微笑着,亲切地与群众握手。来到张仕力跟前,总书记停了一下,左手握住张仕力,右手还捏了捏张书语的小脸。“热乎,厚实,有力。”张仕力回忆说,再次握着习近平的手,他热泪盈眶,“总书记白头发多了,但对老百姓的关心、爱护,还和十年前一样。”

张仕力信心满满:“总书记这次又带来党中央的鼓舞和关心,我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二十多米的距离,总书记走得慢,百姓围得拢,大家都伸出手,总书记一一握过,一一问好,一一道别。

眼看着总书记就要上车了,中滩堡村村民鲁祥翠喊了句:“让我们唱首歌送给总书记!”说完,她唱起了镇上男女老少都会唱的《映秀花开了》,大家跟着齐声唱了起来——

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山清水秀的地方充满生机和希望……深情而真诚的歌声在现场回荡,很多人眼里泪光闪闪。人群中,个子小小、被总书记亲切地扶住肩膀的汤星月,是这首歌的原唱。汶川地震时,10岁的她被楼板压住而受伤,从此再没长高。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呵护下,热爱歌唱的她在2014年演唱了这首映秀当地人作词作曲的《映秀花开了》,去年又被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破格录取。

“感恩,是父母常对我说的二字,也是我们所有映秀人都深深理解的两个字。”

一首感恩歌,唱出了生机,放飞了梦想。“看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总书记表示,‘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张通荣回忆说,“上车前,总书记专门叮嘱我们,这里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又是曾经发生灾难的地方,要继续做好防震减灾、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工作,实现发展与环境共兴。”

牢记总书记嘱托,张通荣表示,汶川县将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转型发展效益战、“健康中国汶川实验地”建设立体战等“八大战役”,以总书记视察映秀为新起点,再出发。

十年,映秀花开了。期待新十年,花开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