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时“刷脸”支付
用手机时“刷脸”解锁
进小区时“刷脸”开门
……
如今
越来越多的事可以靠“刷脸”
——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
带来便捷的同时
不少网友也担忧:
“刷脸”时代
我们的人脸信息安全吗?
2022年2月,据《新京报》对人脸识别技术相关问题进行的调查,从使用频率来看,超过九成的参与调查者在生活、工作中会使用到人脸识别技术。其中,44.95%的参与调查者经常使用,48.88%的参与调查者偶尔使用。
超9成参与调查者日常会使用人脸识别。来源:新京报
在最不能接受人脸识别的强制使用场景上,公共消费场所收集顾客行为选项占比最高,达到62.71%。
公共消费场所强制采集人脸信息最不被接受。来源:新京报
在参与调查者中,选择因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而遭受信息泄露等风险和损失的参与调查者占比为21.31%。但有60.19%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虽然没有出现过因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而遭受信息泄露等风险和损失,但是会担心这一现象的发生。
超6成参与调查者担忧因人脸识别遭遇损失。来源:新京报
不过,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认识,超7成的参与调查者持正面态度。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利大于弊,价值大于风险的参与调查者占55.42%。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可以促进技术发展,应大力推广的参与调查者占据18.13%。这两项对人脸识别技术持正面态度的参与调查者加起来超过7成。
超7成参与调查者对人脸识别技术持正面态度。来源:新京报
上述调查还提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有近四成参与调查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滥用情况有好转。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认为,滥用人脸识别,将让人更“透明化”。如果人脸抓取无处不在,个人的出行轨迹、人际关系、财产利益等个人信息都将暴露。
“更关键的是,人脸识别的滥用,将容易形成‘我还是我吗?’的困境。”薛军说,依托被抓取的人脸信息和AI换脸技术,敲诈勒索、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活动更易发生。近日,内蒙古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AI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郭先生的“好友”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称自己的朋友在外地竞标,想借用郭先生公司账户走账。通过视频聊天“核实”身份后,郭先生遂将430万元转给“好友”。但事实上,该“好友”是犯罪分子用AI换脸假冒的。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或者依法取得书面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需取得个人同意的除外。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建设、使用、运行维护单位,对获取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非法泄露或者对外提供。
综合 人民日报、网信中国、新京报
今天你“刷脸”了吗?
你对“刷脸”还有什么话想说?
欢迎到评论区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