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2月22日电 题:中日韩领导人聚首成都 三国如何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12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分别会见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站在中日韩合作20周年这一历史方位,中国学者分析,透过历史镜头,三国领导人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厘清合作路径,在互动中“解难题”“破困局”“妥处分歧”,为三方下一个20年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蓉城成都,依照东道主精心设置的会议议题,或为三国种下共赢种子,为地区合作提供参考范本。
1999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菲律宾果断按下“合作键”。20年间,三国藉此重要平台,不断积累政治互信,拓宽务实合作边界,绘制出一份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理念却依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东方脚本。
20年来,中日韩以经贸合作为重要切口,贸易、投资、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地位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在中日韩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的“构图”中,2018年三国间贸易总额超过7200亿美元,相互投资额超过110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3100万人次。
此外,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三方还打造了21个部长级会议为支撑的全方位合作体系,在3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从宏观至微观,在沟通中汲取各方智慧,为合作共赢“舒经通络”、寻求契合。
“三国的合作内容丰富、成果突出,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平等、平衡、共同利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告诉中新社记者,“日韩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投资,在信息、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有巨大市场,在5G、互联网方面有独特后发优势,三国间形成巨大的优势互补与机遇”,“没有谁输谁赢,只有彼此成就”。
“但需要看到的是,去年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之后,韩日因贸易摩擦等问题关系陷入紧张。”张蕴岭认为,本次会议能如期举行,中方可谓做出足够的努力与推动。这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韩合作机制对三国关系和地区合作发挥着稳定器与粘合剂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刘卿认为,如果将三国合作第一个20年定义为“成果丰硕”,而对于下一个20年,期待各方领导人用更深远的战略眼光去给未来筹谋布局,总结经验、固本培元、管控分歧,标定发展航向。
作为本次领导人会议或将涉及的一项重要议题——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能否有所突破,外界给予高度关注。
几天前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回答“突破”的问题时指出,“三方应该按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加快谈判进程,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和规则标准,打造一份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
李成钢还透露,中方高度重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期待通过本次领导人会议,为加速谈判注入更多的政治推动力,推动谈判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公开报道显示,上个月在韩国举行的第16轮谈判中,三方一致认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建设中日韩自贸区符合三国共同利益。
有学者指出,从区域价值链和区域一体化角度来看,若中日韩能达成自贸协定,将对亚洲区域建立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正向作用,有利于提升亚洲区制造业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品质和规模。此外,自贸协定还有助于消除或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中日韩自贸协定将会告诉世人,中国会在规则透明、非歧视、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建设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三国未来合作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刘卿认为,一个重要趋势将是“中日韩+X”的多元“拼图”——共同拓展同第四方、第五方市场合作。比如,三国完全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将各自优势资源组合,推动合作更丰富多元。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此刻举行领导人会议,将向世界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加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维护现有多边体制、反对保护主义,是各国最为朴素的发展之道。”刘卿解释称,“因为三国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和支持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