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初夏,稻香习习,芙蕖亭亭。
时隔四年,再赴四川。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考察调研。这座岷江河畔的千年古城,不仅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也是享誉华夏的人文故里。
来到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的车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一下车,永丰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平向总书记介绍起了村里的情况。
“总书记和我们在田间边走边聊,非常随和。”回忆起来,李雪平掩饰不住地激动,总书记非常关心村里种植水稻的情况,还仔细询问了村民们的生活和收入情况等。
据介绍,永丰村有耕地6320亩,村民2133户5176人,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位于四川全省前列。这一片区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已在省内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今年两会期间,在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他要求“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总书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问到的问题有的比我们还专业。”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回忆,总书记非常熟悉农情农事,站在田间一边察看秧苗,一边详细询问这里水稻种植和产量等情况。
永丰村种植的水稻类型是籼稻。籼稻耐热、耐强光、耐湿,适宜眉山的气候条件。2017年,马均教授在这里种植的试验田测产969公斤,这也是为2017年至今成都平原地区水稻超高产记录。2018年,以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首批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马均说:“我们一定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把新技术、优良品种和本地生态环境紧紧融合起来,发挥优势种好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赴农村考察,乡村振兴都是重点调研内容,这次来到永丰村也不例外。
“身材很高大,眼神很慈祥。”在村道口,永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超望着总书记从田间走来,她立刻迎上去问好。“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基层驻村干部,详细询问了我的工作、学历以及驻村工作的相关情况,并鼓励我们驻村干部一定要好好干,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一路从田间沿村道经荷塘,最后走到了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坝上。“大到村民收入、水稻产量,小到荷塘里的莲蓬、菜地里的豇豆,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问人问粮,问医问药,一路跟我们交流。”刘超说,总书记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辈,关心牵挂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见到小朋友都不忘叮嘱孩子们好好成长。
时代各有不同,初心一脉相承。近千年前,眉州人苏轼写下“民者,天下之本”。如今,新时代的眉山青年人正在用青春和汗水践行初心使命。
从永丰村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前往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曾是苏家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重建。三苏祠主要由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等构成三进四合院,占地106亩。
三苏祠保存有16处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有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
踏入三苏祠内,古树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千年时光仿佛化为一瞬,为我们打开了与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对话的窗口。
讲解员徐丽在三苏祠工作了近40年,对这里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相关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虽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还是有些紧张。”徐丽说,一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紧张一下子就没了,“总书记同我们亲切交流,他说话就像拉家常一样。”
参观过程中,徐丽仔细介绍了三苏祠的历史沿革、三苏家训家风、生平成就、东坡书法碑林等。
苏氏三父子又称“三苏”,堪称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尤以苏轼成就卓著,被誉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作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在书法领域,他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列“北宋四大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道,共同书写了三苏文化的传奇。三苏文化,既是巴蜀人文的历史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
就在上个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今天,这片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热土上,迈上新征程的时代画卷正在一步步绘就。
文字:宋豪新
摄影:新华社记者李学仁 谢环驰 申宏 姚大伟
审稿:林治波 杜尚泽
统筹:王一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