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三晋故事

2023-08-10 15:57:39来源:人民网编辑:牛霄

盛夏,山川秀美,飞鸟翩翩,这里是山西省运城市。

漫步在运城盐湖22号堤埝,凭栏远眺这颗神奇而秀美的“生态明珠”;走进运城博物馆,触摸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学习。

巍巍太行吕梁,浩浩两河汾黄,孕育出了煌煌三晋文化。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直根”,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山西的自信之基、动力之源。

今天的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时代赋予山西再次绽放的机遇;今天的山西,正在奋力谱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

坚持生态优先 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在摄影爱好者张卫平眼中,运城盐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但他独爱盛夏的“七彩盐湖”——色彩斑斓宛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

跨湖大道中段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石碑处,是盐湖的一处观景平台。站在平台远眺,池面辽阔。傍晚时分,这里成了人们唱歌跳舞、休闲纳凉之地,驻足观景的到访者纷纷“打卡”拍照。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有着4600多年采盐史,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运城盐湖斑斓多姿。 薛俊摄

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陕西途中,考察了运城盐湖。总书记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他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他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盐湖被纳入黄河生态大保护大治理范围。当天向总书记作汇报的运城市副市长刁海鹏说:“总书记来盐湖考察,让我们对盐湖保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要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做好盐湖保护利用工作。”

眼下,沿着滨湖大道行进,在盐湖东段的小公滩处,数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堤埝加固作业。“此次修复,依照盐湖原有轴线进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埝的走向和纹理不变,通过绿化进一步保湿保温、防止冲刷。”负责盐湖生态修复项目的运城市水务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素平介绍说,目前,已修复堤埝80公里,完成一期工程的40%。

环湖绿化、水系治理、山体修复,随着生态修复治理的深入,盐湖的自然湿地风貌逐渐恢复,截污防洪能力有效提升。今天的运城盐池,已成为创建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

登鹳雀楼远眺黄河。 人民网 卢鹏宇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是山西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在践行国家使命中展现山西担当。

6月8日,山西召开誓师大会,把从根本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作为山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主要任务,确保到2025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

当天下午,在侯马市浍河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伴随着各种工程机械的轰鸣声,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正式启动。山西把工程治理作为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关键之举,谋划十大工程280余项子工程,目前已先期开工118个项目,传递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守护历史文脉 让文物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一首上古民谣在盐湖畔传唱千年。进入暑期,不少学生走进运城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在这里学习历史知识,感知文化魅力。

“相传舜帝曾在咱们运城的盐湖岸边抚琴高歌,这首歌便是那首《南风歌》。”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说。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参观“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习近平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当天,卫龙进行了全程讲解:“总书记边看边与我们交流,每件文物都看得特别仔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

运城博物馆展出的垣曲“世纪曙猿”化石。 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曾经见证过的一段段历史。博物馆内,有一面嵌有运城不同历史时期出土陶片的展示墙,卫龙说:“我向总书记介绍,这10层的文化墙,是由运城出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片制作而成,从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层自下而上,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了文化演进过程。总书记听着讲解,对文化墙逐层凝神细看。”

“每个文化层里,运城都有重大的考古发现。”连日来,当前来参观的人们好奇地望着这面沉甸甸的墙面时,讲解员燕晓静便会向大家介绍,“仰韶文化层发掘的石雕蚕蛹,实证了河东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商代文化层发掘的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博物馆是连接人与物的纽带,是衔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进入暑假,山西各地博物院纷纷出招,推出丰富的文创产品和互动性的参观环节,“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在山西博物院,以往充满沧桑、摆在展柜中稍显距离感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化身为肥嘟嘟的漫画版小凤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rap、插画、连环画、广播剧……观展的N种方式让每个走进展厅的人都感到十分新鲜。

“我以为自己只是来看一件文物的展示,没想到以鸟尊为视角,我了解了晋国的历史文化,还看到了20多年来中国文博事业的飞速发展。”观众张清说。

在晋祠博物馆,“万流同归——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展出了黄河流域7省20余家文保单位的近百件(组)文物精品,时间跨度自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直至当下,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及演变轨迹。该展览开展仅10天,便迎来15万余名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博物馆并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所有文物人心潮澎湃。”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要充分发挥太原牵头黄河流域省区成立的黄河文化寻根问祖联盟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好晋阳文化、三晋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

让厚重的文化流行起来,举重若轻地实现“破圈”,博物馆功不可没。近期,《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其中提出:支持太原、大同、晋城、临汾“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反映山西文物特色的专题博物馆;鼓励各市县充分挖掘辖区内文物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县城、乡村覆盖。力争“十四五”末,全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1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坚定文化自信 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

山西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一处处饱经沧桑的文化遗产如璀璨星光点缀在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历史不语,文物不言,却与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护了千年时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更加坚定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河东文化的挖掘、传承和活化利用,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卫龙说。

据卫龙介绍,他们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的同时,还将在基层工作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许予以全面贯彻落实。针对市县低级别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修一处、成一处、用一处、活一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布局村史馆、乡村记忆馆等文化阵地建设;利用全市文物资源和名人文物,打造“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24个。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主场活动在运城关帝庙举行,围绕活动主题,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系列考古发现区域性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根据探源工程第五期安排,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考古队伍正陆续进驻运城,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继续深耕晋南,聚焦襄汾陶寺、兴县碧村等重点遗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范围内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历史图景。

不仅仅是运城。当前,山西全省上下牢记嘱托,进一步拓展文化强省建设的视野和境界,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构建文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文物价值传播、文物安全责任、政策制度保障五大支撑体系。

6月16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研究院挂牌成立。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成为接过这份重担的新生力量,这种创新性的培养方式开全国文物系统之先河。

《又见云冈》大型实景秀。 大同市新闻中心供图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来”。6月28日,《又见云冈》大型实景秀在云冈石窟首演,身着北魏服饰的“工匠”“穿越”千年,再现昔日开凿石窟时的场景。大型实景秀集服饰、音乐、舞美、灯光、表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精彩演绎云冈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演绎云冈的沧桑、壮美与恢宏。实景秀通过对服饰制式、图案元素及染色工艺的不断探索,共复原出北魏时期不同阶层的人物造型服饰130余件,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将云冈石窟第18窟极具代表性的千佛袈裟进行了复原。

“太震撼了!”演出结束后,观众李子宁还久久沉浸在演出中。他说:“这种创新的演绎方式,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出对时尚、对北魏文化的理解,不仅展现出多元化的云冈,更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鼓舞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赓续文明根脉,筑牢自信根基。让我们一起行走山西,对话古老文物,品读三晋文化,读懂自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