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宝贵经验值得世界聆听

2020-09-25 21:59:24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顾强

  9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认为,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科学家有值得全世界倾听的宝贵经验。

  △《自然》杂志报道截图

  文章援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日前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全球在2010年拟定的20个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保护物种和生态环境的目标中,除6个“部分达成”外,其他均未达成。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对人类福祉和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称,针对联合国敲响的“警钟”,全世界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化趋势。2019年,各国针对生物多样性的一项分析表明,约一百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风险。世界自然基金会(WWF)9月发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清晰地指出,在1970年至2017年期间监测的脊椎动物数量平均下降68%。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中国昆明举办,会议将对《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内容进行协商,并制定2021—2030年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文章称,随着昆明会议的筹备,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家及政策研究人员的经验故事应该被世人所知。中国在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及控制物种及生态损失方面有数十年经验,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工作带来重要助益。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一代人摆脱贫困,也曾催生过一些环保问题。为了回应民意,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在与国内国外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规划出一条更绿色的发展前进之路。

  例如,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目标并开展试验,还建立监测和及时汇报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中国还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上进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划“生态红线”,建立“生态敏感区” “生态脆弱区” “禁止开发区”等区域,限制人类活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政策是全世界最早的相关政策之一,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借鉴。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也有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2017年5月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正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又一例证。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们供职于科学院、大学、环境规划学术机构和国内国外非政府机构。他们一直从经济角度量化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为人类服务的价值,从而使民众和决策机构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大自然。

  文章还称,中国科学家一直是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核心所在,他们数十年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拯救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提供重要学习机会。

  9月30日,联合国将举办线上生物多样性峰会。《自然》杂志采访了将参加会议的多国代表,所有人都希望明年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缔约方会议能够成功地使各国团结起来,搁置政治分歧,为实现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达成协议。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王薇

  主编丨李瑛

  编辑丨程亚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