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型肺炎)切断病毒传染源 中国禁食野生动物呼声再起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题:切断病毒传染源 中国禁食野生动物呼声再起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从17年前的SARS到此次新型肺炎,吃野生动物给我们的教训不可谓不狠。”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因“吃”所导致的猎杀,是物种面临的直接威胁,让不少物种变为濒危。如穿山甲、娃娃鱼等物种因被捉来吃在野外急剧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红色名录中已将这些动物列为“极危”。
吕植说,所谓生态文明,最基本理念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全人类努力的目标,是《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年愿景的核心内容。
吕植认为,过去人们对“山珍野味”的摄取,部分是出于生存需要,现代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人类蛋白质的营养需要。一些野生动物据说也并不美味,如网上食用蝙蝠的视频,主要是出于猎奇,甚至炫耀消费。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栖息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已有相当数量野生动物种群受到严重威胁。
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10部门联合部署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疫情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摧毁了一些仅存的野生动物种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入药的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分析成分、利用现代手段找到替代品,不需直接取用。
马军建议,首先,据称这次疫情起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这里没有经营野生动物资质,暴露了市场监管方面漏洞,需要加强执法,也需要更明确的相关立法;其次,禁止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可以建立举报热线,便于公众监督和执法部门及时查处。
马军坦言,野生动物交易背后有着复杂因素,如一些所谓“野生动物”其实是养殖的,这部分属于允许交易的或是处于灰色地带,而这个环节更容易爆发人与动物共生的疾病。其中涉及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和就业,背后有养殖场等经济利益纠葛,需要细致地加以研究解决,在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过渡期,可以考虑对受影响养殖户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我们已经到了痛下决心的时候。”马军说,一些“飞禽走兽”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处于退化、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状态,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刻不容缓。公众做出绿色消费选择,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能让全社会承担巨大公共安全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野生动物保护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它们既要保护,又可通过驯养繁殖产生经济效益,容易导致冲突。当务之急是建立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清单,并严格进行监管。
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等19位学者日前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从源头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机。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将此次危机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保护生态和公共安全的行动。
作为19位联名倡议者之一,吕植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能用于食品,但不在重点保护名录上的动物,如蝙蝠、果子狸等也可能成为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的贮存宿主或中间宿主。建议取缔野生动物经营的集贸市场,停止网上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因其合法性无法追溯认证,无法保证检疫安全,容易导致公共安全事件和盗猎走私活动。
为维护生态平衡和防止野生动物疫源疾病,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日前联合建议,扩大法定野生动物范围、禁止买卖和禁食野生动物的范围。同时,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加大法律追责力度,对造成重大疫情、重大财产损失或人身损害的,追究刑事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