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救治每一个危重患者

2020-02-08 00:32:44来源:经济日报编辑:顾强

  余追(左三)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第一批医护人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与病魔抗争28天后,57岁的李婆婆又“活了过来”。2月4日,家人将已确认符合出院标准的她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回家隔离恢复。 回顾李婆婆的诊疗经历,负责救治的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教授感慨地说,诊疗组当时的谨慎研判和当机立断,既保住了婆婆的生命,也避免了医护人员被感染。余追教授及其团队,更多面对的是危重病患,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和决不放弃,才挽回了一个个生命。

  救治患者 分秒必争

  今年1月6日,畏寒发热9天、体温高达39℃的李婆婆,被紧急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她还有典型的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一系列检查显示,她的双肺呈病毒性肺炎改变。 在接受退热、抗感染等治疗后,李婆婆症状缓解不明显。由于存在呼吸困难,高流量吸氧氧饱和度不能维持正常,当天晚上她被收入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余追带领团队,立即研判婆婆的病情。 李婆婆的病情进展之快超过所有人预计。进入重症医学科仅3个小时,她的呼吸困难持续加重——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100%氧浓度给氧下,她的氧饱和度却掉到了70%左右,随时面临呼吸衰竭死亡。 余追当机立断,指示值班医生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暂时保住了生命。 随后的进一步检查发现,李婆婆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基础疾病,且有30余年肝硬化病史,这都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余追带领医疗组精心诊治,持续给予婆婆抗病毒、抗细菌、激素治疗,并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稳定住婆婆的病情。

  加强防护 预防感染

  李婆婆被收入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未全面暴发。但余追紧急决定将婆婆转入该科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同时,他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加强防护,预防感染。 1月19日,李婆婆成功脱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鼻高流量湿化仪吸氧。 在病床上躺了13天后,婆婆的肌肉都出现萎缩迹象,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王莎莎在组织护理中,鼓励婆婆躺在病床上蹬自行车康复锻炼,同时让家属多次视频探视,安慰鼓励患者勇斗病魔。

  虽然余追已于1月18日奉命增援武汉金银潭医院,但他仍牵挂着这位重症患者,要求治疗组姚兰博士等人密切关注病情,并想办法找出致病原。 1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在省内首批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后,李婆婆第一时间接受此项检查,结果确诊为阳性。此后,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李婆婆状况一天天好起来。1月底,她已可以自主进食,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肺部感染已基本吸收。 在两次核酸检测确认为阴性后,医务人员判定她已达到出院标准。2月4日,家人将婆婆从重症医学科接回家继续休养,并嘱咐她在家期间强化自我隔离。 余追介绍,他们科室148位医护人员,从2019年12月31日收治第一例疑似病人至今,医护人员一直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状态,但迄今为止也无一例感染。 这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此次疫情中,反复强调医护人员要有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自身防护的成果。

  超负工作 排除万难

  除夕,余追脱下防护服后,上半身短袖湿透的照片刷屏互联网。网友为这群前线“白衣战士”的辛苦奋战而感动,纷纷向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作为一名党员医生,我要把重症病人照顾好、诊治好,及时总结经验,救治更多危重病人。”余追来不及关注自己成了“网红”的事,全身心投入到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 余追带领的团队在1月18日晚进入金银潭医院。据余追介绍,工作隔日开始,大约花了两天半时间,6层病区一边收治危重病患、一边完成改造。“当时这里可说是什么都没有,护理人员均没有ICU工作经验。” ICU病房对设备要求很专业。虽然改建初期很多配套跟不上,没有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但是余追带领医护团队排除万难,在开头几日就陆续收治危重病人。 尽管困难重重,但ICU扩增对于危重病患的接诊效果显而易见。余追说,仅6层ICU已有多位病患送至普通病房。“经过团队两周的努力,危重病人死亡率在下降,尽管比较缓慢。但随着这里各方面越来越接近于正常ICU的标准以及救治方案不断优化,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应该会有所提高。” 这个临时团队超负荷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余追和他的团队每次完成一天或者一夜的工作,需换几次防护服。每4个至5个小时脱下防护服后,所有人都汗流浃背,全身湿透。 “我们最高纪录是29个病人。而当时全科只有34名护士,其中有ICU背景的只有7人,护士与床位数的比例远远不达标。”余追认为,随着来自省内外3批ICU护士的增援,护理压力后续能得到明显缓解。 余追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患者的核心症状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如何帮助患者度过顽固性低氧血症期,避免多器官功能损害,是成功救治的关键。选择恰当时机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早期行有创机械通气,深镇静降低机体耗氧量,减少人机对抗,以及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充分的营养治疗,是他从诊治多个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总结出的经验。 战“疫”还在继续。余追和他的战友们仍在一起继续不懈努力,让更多病人转危为安,痊愈回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