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浩杰 实习生 段玉
最近,各地前三季度GDP数据陆续公布,南京和杭州这两个“老对手”,以3.3%、3.2%的亮眼增速,彰显了自身韧劲和活力。尤其是南京,今年以来经济强劲增长,堪称一步一个台阶:
一季度,实现1.6%的增长,是为数极少的保持正向增长的城市之一;上半年,GDP增长2.2%,在十强城市位居第一,并且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工业是南京的压舱石和加速器。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仍和杭州有一定差距,但随着第二产业的加速崛起,南京距离杭州的脚步越来越近。近两年来,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等工业指标均高于杭州,在工业赛道上,南京正在迎头赶超杭州。
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回流,两个城市也都在加码增“重”,贴身肉搏制造业:
2019年9月,杭州提出“新制造业计划”;今年4月,南京发布“四新行动方案”。加上最近一段时期,砸向制造业的两柄重锤,分落宁杭两地,更是奏响了两座城市进击工业的最强音:
10月22日,被称为中国首家“芯片大学”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在南京江北新区正式揭牌成立;
此前一个月,阿里巴巴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对外亮相,阿里新制造“一号工程”犀牛智造工厂在杭州余杭正式投产。
长三角“双子星”的工业较量,不仅进一步夯实了长三角这个制造业高地,也为愈演愈烈的城市之争带来了新的变数。
南京经济增速赶超杭州
近日,江苏前三季度GDP数据发布,实现73808.8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的好成绩。
这离不开苏州和南京两个优等生的加持。
今年上半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万亿元,首次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南京也首次跻身国内GDP十强城市,其GDP实现6612.3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在十强城市中位居第一,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西安(2.8%)和南宁(2.3%),与长沙并列第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在国内GDP增长下降6.8%创1992年来历史新低的大背景下,南京仍有1.6%的增幅,成为极少数保持正向增长的城市之一。
最近发布的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南京GDP达10601.6亿元,同比增长3.3%,在国内GDP20强城市中,增速仅次于南通(3.4%),位居第二位。
增速紧随南京位列第三的正是老对手杭州。前三季度,杭州GDP为11567亿元,同比增长3.2%。杭州这一成绩也是相当不错了,要知道,杭州上半年的增速仅为1.5%。不过,即使强力反弹,杭州的增速依然没有跑赢南京。
将时间拉长,可以看到,最近两年,南京的GDP增速一直高于杭州。
▲2020年10月10日,南京,全国首趟新型智能轨道电动货运专列正式启动运行。图/视觉中国
2019年,杭州GDP为1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同期南京GDP为14030亿元,比上年增长7.8%;
2018年,杭州GDP为1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同期南京GDP为12820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增速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数据值得关注,就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在这一指标上,南京风头也压过杭州。
2019年和2018年,南京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分别为2.1:35.9:62.0和2.1:36.9:61.0;杭州的为2.1:31.7:66.2和2.3:33.8:63.9。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城市的二产在GDP中的比重都在下降,但南京总体占比高于杭州,降速也低于杭州。
具体来看:
2019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5040.86亿元,增长6.7%,全年工业增加值4215.77亿元,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92.26亿元,增长7.0%;
同期,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4875亿元,增长5.0%,全年工业增加值4288亿元,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1亿元,增长5.1%。
2018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4721.61亿元,增长6.5%,全年工业增加值4055.14亿元,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91.83亿元,增长7.8%;
同期,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4572亿元,增长5.8%,全年工业增加值4160亿元,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5亿元,增长6.3%。
而在2017年,杭州在全年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上,还对南京有着领先态势。
这一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4454.87亿元,增长5.1%,全年工业增加值3853.39亿元,增长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6.63亿元,增长6%;
而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4387亿元,同比增长5.3%,全年工业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5亿元,增长7.0%。
这两年的工业突进,让外界看到了南京赶超杭州的爆发力。
▲南京和杭州近3年经济数据
城市新打法:抢占工业高地
凭借工业的赶超,南京就能改写多年来被杭州压过一头的命运?这并非危言耸听。
因为,并不夸张地说,“工业之光”照亮的是当下城市中实力型选手的未来。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世界主要国家均着眼于新工业革命和新发展机遇,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发生变化,国内主要城市纷纷再工业化,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2019年5月10日,江苏南京南钢。图/IC photo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就认为,面对当前全球城市发展和竞争,制造业变得更加关键。一方面,全球城市的功能正在调整,从金融服务主导转向金融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主要是科技制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在开启再制造化进程。因此,在推进国内产业尤其制造业循环的过程中,大城市发展制造业不仅不能放松更要加强。
今年以来,工业就成为不少城市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助力经济复苏的减压器和加速器。
以江苏为例,在复工复产中,制造业对江苏经济拉动效果十分显著。前三季度,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分产业看,电子元件、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均实现了20%以上快速增长。
南京亦是工业经济的受益者。据统计,南京全市新增规上372家工业企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其中199家实现两位数增长,有效对冲了疫情冲击,成为南京一季度经济正增长的重要基石。
放眼全国,近年来,重新加码工业、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大中城市中已是热浪滚滚。上海提出振兴“上海制造”品牌,深圳重振实体经济,北京提出打造制造业高水平产业基地……
可以说,若将二产和三产视为天平的两端,二产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认识,被视为决定城市实力天平的最重要砝码。
济南和青岛之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少星曾公开一个调研成果,当济南的二产比例低于三产后,其GDP便开始持续低于青岛。如今,爬坡万亿城市的济南,正疯狂“安利”制造业。
前三季度,济南GDP为7248.40亿元,同比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较上半年提高6.4个百分点,位于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3%,扛起了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旗。
不过青岛也没有松懈。前三季度,青岛GDP实现8739.59亿元,同比增长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3.62亿元,同比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3011.87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5424.10亿元,增长2.0%。工业也成为青岛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产业焕新:南京的“增长飞轮”
回到南京。短短两三年,南京工业何以逆袭杭州?
不妨先看一下南京的“增长飞轮”是怎样炼成的。这里面,隐藏着南京的潜力,还有杭州的压力。
江苏是我国第二经济大省,也是工业实力最雄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作为省会的南京有着惊人表现。
石化、电子、钢铁、汽车等是南京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南京以创新名城建设为抓手,推动“两钢两化”企业转型,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在短短几年内有效实现了产业焕新。
▲航拍南京青奥中心双子塔。图/IC photo
2017年,南京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发布会,提出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构建“4+4+1”的主导产业体系,即打造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文旅健康、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围绕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加快布局新智能、新网络、新健康、新金融和新零售等交叉应用领域。
聚焦发力,厚积薄发。2018年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创两年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5%,其中,四大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16%左右。
新兴产业布局全面展开。数据显示,2017年底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844家,2018年净增1274家,增长70%,总数突破3000家;2019年净增1562家,总数达到4680家,较上年增长50%,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以如今的南京地标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南京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仅南京江北新区就落户超过400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2019年实现产值将近 500 亿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南京集成电路产值位列全国前十,增幅达52.14%,全国最高。而随着“芯片大学”的成立,南京在集成电路上的产业优势还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都市型工业也是南京的工业抓手。今年4月,南京推出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提出精准布局数字经济、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新经济领域。
在南京“四新”行动计划中,新型都市工业作为新产业行动的重点突破方向,目标是完善和优化城市经济功能,提升区域的经济承载能力,丰富产业形态,带动就业和税收。
按照南京市工信局的说法,南京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都市工业扮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润滑”“减震”角色,既能盘活存量资产,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增加就业,又能将附加值高的设计、服务等环节留在主城区,避免主城产业“空心化”。
南京提出发展新型都市工业,目的就是让工业重回主城,让产业加速迭代,引制造“上楼”,要用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的新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在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提升核心竞争力。
玄武东华都市工业产业园、芯谷孵化重点打造的都市工业综合体项目中科创新产业园……近一段时期以来,都市型工业在南京不断落地开花,这一工业新生态又为南京注入了新动能。
“重回二产”,杭州启动双引擎
再看杭州。从一季度的下探-4.8%,到半年度的增长1.5%,再到前三季度的增长3.2%,杭州GDP持续强势反弹。
杭州经济的企稳回升,除了数字经济的贡献,工业也是重要支撑。杭州市统计局介绍,主要工业行业中,81.1%的行业规上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回升,48.6%的行业实现正增长。此外,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9.5%和8.4%,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杭州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75亿元,同比增长2.5%,为近年来首次进入全省前三。
杭州工业的良好表现,有赖于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年前,杭州发布“新制造业计划”,首次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列为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按照杭州的解读,“新制造业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个倍增”,使杭州制造业整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在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杭州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每年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00个以上。期望通过5年左右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
《杭州日报》评论称,从“工业兴市”到“新制造业计划”,在全球“再工业化”浪潮之下,杭州踏上了一条看似是回归实则是出发的新路子。这次“重回二产”,杭州要拥抱的是新制造,直指“高端、智能、绿色、服务”这几个关键词。
随着“新制造业计划”的实施、杭州城市制造基因的激活,杭州工业发展效果显著。数据显示,1-9月,杭州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44亿元、1259亿元、994亿元,分别增长7.1%、9.5%和8.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3.9%、48.9%和38.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世纪初的工业战略回响
打造“双引擎”,唱响“升级曲”,杭州唱的这出戏,正如《杭州日报》评论所述,是一次工业回归。
穿越历史,我们似乎听到了新世纪之初两个城市“工业兴市”战略的回响。
2002年夏天,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三位企业家一起登台,领走了杭州市政府颁发的300万元大奖。300万重奖杭州工业“三巨头”,被认为是杭州发动“工业兴市”战车的标志性事件。
据《杭州日报》报道,2002年以来,杭州市先后在深化改革、扶优扶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众多推进工业兴市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持鼓励政策,同时制订了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体系对工业的扶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是杭州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的。
到2007年,杭州GDP达到4103.8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854.46亿元,增长14.49%,工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占到42.7%,全市工业总量突破了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350.69亿元,同比增长19.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8204.80亿元,同比增长19.40%,这两个数字几乎是2002年的4倍。
“风景城市”搞工业,杭州搞出了大名堂。南京也画出了工业蓝图,几乎与杭州同步在工业之路上起跑。
▲图/图虫
2002年,南京发起工业投入“千亿元登高计划”,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南京将发展工业列为“第一方略”。南京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筑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框架,锻造工业竞争的新优势。
在工业“第一方略”的引领下,通过抓外资大项目,抓产业结构调整,抓工业集中度,南京工业气质凸显。截至2005年末,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共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274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97%。
南京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南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是2000年末的2.7倍和4倍,净增了240亿元和173亿元;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了209.87,高出全省平均36.7点,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时任南京市经委主任刘建称,作为“第一方略”的工业,在过去的5年经历了一次厚积薄发,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型。
彼时,面对上海、苏州、无锡、宁波等长三角圈内经济强市的围追堵截,依托制造业的支撑,杭州和南京才没有掉队,保持了稳步增长。
补短板,打好工业翻身仗
时隔近20年之后,两个城市集体转身,重新向制造业进军,背后隐匿着“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产业沉浮。
在今年提出“新制造业计划”之前的过往十年,杭州一直有着一个响亮全球的称号:互联网之城。
▲图/图虫
2009年,淘宝首个“双十一”购物节上线,不经意间开启了一个电商新时代。这一年,杭州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8.5%。同年召开的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杭州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加快做大服务业规模、扩大经济辐射半径,将服务业打造为“首位经济”。
被重点打造的服务业,当时被普遍视为经济结构优化的象征性指标。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和南京,发展第三产业更是有着各种资源禀赋的集聚优势。
互联网经济从而成为杭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十年间,杭州三产占比快速提高了18.4个百分点,2019年三产比重已达到66.2%。
与风光无两的杭州相比,南京错失了消费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南京GDP曾一度被苏州和无锡超越,仅位于全省第三,直到2014年南京才超越无锡,而其背景是:无锡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外贸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而南京则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增长拉动了南京经济。
这一年,南京第三产业增速分别快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速1.4个、2.7个百分点,比重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25.34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5:41.7:55.8。到2019年,南京的三产比重已升至62.0%。
但三产比重一路走高的背后,“脱实向虚”的争议始终伴随着这两个三产大市。在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赛场上,制造业愈发成为他们共同的突出短板。
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就是一个重要的观测信号。这里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例做对比:
2019年,上海工业投资增长11.3%,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1.1%。
同期,南京工业投资增长1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48.2%、9.9%,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为45.2%、71.4%。而杭州工业投资增速为5.6%。
2018年,南京加大工业投资力度,这一年南京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9%,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而杭州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2%。
杭州似乎也认识到了自身的“落伍”,2019年以来,制造业就是杭州主政者口中的热频词汇。杭州的“着急”,也写在一个个具体行动上。
当年5月,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专题调研工业经济,主持召开工业经济部门座谈会,强调发展工业是时代大势所趋、城市升级所要、补齐短板所需,并提出“杭州要发展的工业必须是新型城市工业”。
在7月底召开的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周江勇再次强调,要坚决把思想从“制造业过时论”“制造业低效论”“制造业低端论”三个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新时代特大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新路子。
“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优化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让制造业企业在杭州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在这一背景下,“新制造业计划”成为杭州打好翻身仗的主抓手。
风向回转,工业重回“C位”。两个曾经在工业强市之路上尝过甜头的城市,忆苦思甜,自然更深知一点:制造强,城市才能更强。
硬碰硬,南京赢定了?
在工业焕新中“硬碰硬”,当下两个城市的比拼,谁的机会更大?
2019年杭州的GDP是15373亿元,南京的GDP是14030亿元。尽管杭州的GDP仍高于南京,但从趋势看,南京的超越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2001-2019年南京与杭州的GDP对比
最近十年的时间里,南京的GDP增速一直领先于杭州。资料显示,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时间里,南京的GDP增幅为231.66%,杭州增幅为201.51%。这意味着,随着南京与杭州的差距不断缩小,未来几年南京很有可能实现反超。
“杭州在制造业方面很难与南京相比,这是南京非常重要的优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煜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京有丰厚的高水平数字人才储备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南京处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也有专家提出,杭州数字经济发达,数字经济赋能智能制造,使杭州在制造业赛道上有着弯道超车的无限可能。毗邻上海的杭州,同时也有着与上海错位发展的区位优势,此外,杭州民营企业、科教资源丰富,底气十足。
攻守之间,此消彼长。决胜的非常时刻,见证非常决心。
围绕“新制造业计划”,杭州推出36项政策实施细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资金、项目、人才等全方位保障。同时,为更好服务企业,杭州还出台“政府事务代表”制度,对重点企业抽调优秀干部驻点服务,并在首批100家企业进行试点,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当好企业服务专员和政企合作纽带,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迎工业回城的南京,也是大刀阔斧、气势如虹。南京提出,2020年,南京新型都市工业产业规模要达到600亿元。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区产业规模达120亿元,雨花台区产业规模达到140亿元;每年培育净增新型都市工业规上企业50家以上,择优评选新型都市工业示范企业10家。
赛迪顾问指出,南京主城实施“退二进三”二三十年来,首次对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和雨花台五个区各下达上百亿元的新型都市工业产业指标。
于南京来说,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向杭州叫板的机会。而于杭州来说,南京这个对手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可怕。
毫无疑问,杭州和南京的这场工业升级之战,将重新评估和定义两个城市的实力,也将深刻影响整个长三角甚至中国城市的经济格局。
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中,长三角无疑有着龙头的作用和地位。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其GDP约占全国的1/5。多年以来,一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座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江浙沪包邮圈里,杭州和南京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彼此之间的竞合纷争,也分别成就了彼此。
这一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