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乡”走出的伢子 毛泽东为何亲笔赞他是“民族英雄”?

2020-11-30 06:33:43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王耀南(资料图片)

这是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四分区民兵制造的地雷。 图据国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

在一次和日军的交战中,八路军多人伤亡。但其中有 一位受伤同志,待遇有点不一般。著名的印度援华专家柯隶华大夫亲自为他诊断、抢救,听闻消息的毛泽东和朱德命令医院“不惜一切抢救”,毛泽东还派专人送去200块大洋,并写下亲笔信赞誉他是“民族英雄”。

这人是谁?为什么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如此的爱惜?

他叫王耀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被战士群众亲切地冠以“工兵王”“架桥王”“地雷战王”“爆破王”“构筑王”等雅号。

临危受命受重伤

毛泽东亲笔信赞其为“民族英雄”

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王耀南参加战斗达300余次,5次负重伤,却从不退却。负伤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39年在山西隰县川口与日军交战时,几乎被医生从鬼门关边缘硬生生给拽回来。

1939年5月,延安飞机场建成,王耀南率工兵营返回前线。当年6月19日,日军派出上千人的部队占领康城,当时兼任八路军115师独立支队副团长的王耀南发现后及时向上级汇报,并派去抗击日军。

此时,陈士榘部先头营在川口与日军骑兵大队遭遇,陈士榘率先头部队与敌接火。战斗中,陈士榘被炸弹给震晕在山沟里。王耀南临危受命,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构筑坚固防御工事以接应后撤的先头部队。

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当时王耀南正用望远镜眺望敌军情况,结果炮弹落在身旁,他拿望远镜的手被炸伤,腹部也被榴弹所伤。即便身负重伤,王耀南仍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

王耀南被送到延安总医院救治。经印度援华专家柯隶华大夫诊断,他头部擦伤,右耳膜震破,右手食指关节粉碎性骨折,腹部中两弹、靠近肝脏大血管,右臂骨折,右腿骨折,右脚小指被击断,背部有多处创击伤,肺部有挤压伤,失血过度,神志不清,随时有生命危险。

得知情况后,毛泽东、朱德非常着急,命令医院: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他救活!最终王耀南被抢救了过来。听到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很欣慰,亲自派专人送来200块大洋,并写了亲笔信,赞扬他是“民族英雄”。

10岁初识毛泽东

毛泽东打趣他“咱们都是伢子哩”

1911年,王耀南生于江西萍乡上栗(现为上栗县)。这个位于湘赣边界的“鞭炮之乡”,村民世世代代都以生产鞭炮为生。王耀南出生在冬天,所以取名“冬伢子”,五六岁时,他就开始跟着叔伯们学着制造鞭炮。

1919年的一天,村里的一户人家在制造鞭炮时不慎引爆了炸药,半个村子被夷为平地。当时,王耀南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逃过一劫。为了讨生活,母亲带着他走了八十多里路来到江西安源投奔在这里做矿工的丈夫。到了安源之后,8岁的王耀南跟着父亲把鞭炮手艺用起来,一起在矿井下学点炮。

安源,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策源地,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也是中共湖南省委指挥秋收起义的军事中心。1921年秋天,毛泽东在安源点燃了工人运动的火把,他来到煤矿,与矿工们在井下促膝谈心。

这是王耀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次交谈,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听到工友们叫年仅10岁的王耀南小名“冬伢子”,毛泽东打趣道:“你叫冬伢子,我小名叫石三伢子,咱们都是伢子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听完毛泽东传播的革命道理,王耀南对毛泽东崇拜不已,这次见面也改变了他的一生。小小年纪的王耀南决心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2年4月,安源地下党组织把安源的童工召集起来,成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儿童团,第一批参加的有王耀南等7人。1924年5月中旬,安源儿童团正式成立,下辖3个分队、8个排,共64人,分驻三校。到1926年,发展为350多人。

“不见鬼子不挂弦”

鞭炮乡的伢子成为工程兵创始人之一

真正让王耀南走上革命道路的,是秋收起义的爆发。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当时,大批工人、农民积极响应,安源的矿工也出了一份力。王耀南因为是爆破的行家里手,被大家推荐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爆破队的副队长。

秋收起义失败,起义军整编后随毛泽东转移至井冈山。当时摆在王耀南面前的有两条路:领5块大洋,回家和亲人团聚;上井冈山继续跟着毛泽东干革命。王耀南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鞭炮乡走出的伢子,军旅生涯长达57年。除了毛泽东亲笔信赞誉的“民族英雄”这个“耀”眼的荣誉,王耀南还有很多荣誉头衔,他被战士群众亲切地叫做“架桥王”、“地雷战王”、“爆破王”、“构筑王”……无一例外都和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鞭炮技艺有关。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经过22条河,基本上由王耀南担任渡河现场总指挥。战事凶险,精湛的搭桥技术,为红军争取了战斗时间,保住更多战士的性命。在“沙县战役”中,从小学习制造鞭炮烟花技术的王耀南,想出的坑道爆破法让红军大获全胜,全歼了沙县地区的卢兴邦守军,这是反“围剿”战斗中一次突出的战果。

早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王耀南就提出用竹筒等器材做地雷迟滞敌人进攻的设想,创造并完善了从造雷、埋雷、引雷起爆,到反探测雷、反挖雷、保护自己布设雷场等一系列工作。他还提出用电打火的办法,将起爆装置和地雷分开一段距离,这样地雷只炸日军,不炸误入雷区的老百姓。他还通过军区发出训令:只有当确实看到日军的行动方向才能安装地雷的击发装置。这是地雷战战术非常重要的一条,即家喻户晓的“不见鬼子不挂弦”。

被誉为“工兵专家”

担任《地雷战》《地道战》军事顾问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耀南三次接受命令赴朝鲜,负责解决志愿军的防空和防重炮问题,王耀南根据平原地道战的战术提出山地坑道战的战术,解决了志愿军防空和防重炮的问题。

1962年,著名爱国电影《地雷战》公映;几年后,电影《地道战》公映,王耀南分别担任两部电影的军事指导和军事顾问。被称为“地雷王”的王耀南正是提出和推广这两种战术的人。

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王耀南将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建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赞扬他,毛泽东将王耀南誉为“工兵专家”。

参考文献

《响在父亲耳畔的黄洋界炮声》(人民政协报)

《“王者”王耀南》(党建网)

《王耀南在冀中推广地道战和地雷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