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看中国人的过节新变化

2021-02-14 20:19:40来源:新华社编辑:顾强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王承昊 谢建雯 姜辰蓉)“鼠”去“牛”来,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冬去春归,万象更新,辛丑牛年,这个特殊的春节也呈现出了新变化。

 

摘帽享团圆 脱贫过丰年

46岁的脱贫户黄登明家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地处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过去一家人靠天吃饭。

2014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随着中国精准扶贫政策进村入户,黄登明开始贷款养牛,2018年脱贫摘帽。

如今这位牛倌养了30多头牛,过上了“牛气”生活。

除夕当天,喂牛、扫墓、祈福、贴春联、包饺子……黄登明一家八口忙得不亦乐乎。过年习俗没变,但心情变了。“日子过好了,高兴!”黄登明说。

不似过去的年那么简单,看着摆满一桌子的鸡肉、牛肉和鱼以及各种蔬菜做的团圆饭,黄登明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记忆中,吃上,曾经只有除夕才能吃上肉,小孩去别家拜年,能分到两颗糖和两个核桃已经很满足;穿上,在中国过年穿新衣是一种传统,但对黄登明一家,那时候只能买便宜的旧衣服。

曾经,住窑洞、走土路,过年买年货全凭一双腿。“早晨去赶集,天黑才回来,去一趟不容易。”他说,现在他家靠着养牛已经买了两辆小轿车,从村里到市区只需半小时车程。

西海固,1972年被联合国专家称之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如今这种变化得益于中国的脱贫攻坚,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现在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和肉吃,天天像过年。”黄登明说,“国家政策好,日子过好了,明年我还想多养些牛,勤劳致富。”

 

家书抵万金 快递暖人心

“今年不少身处家乡的父母和城市中的子女会互相订购年货。”京东物流西安天坛营业部负责人齐帅龙说,这样的“亲情包裹”是今年一大特色。

“亲情包裹”背后是就地过年背景下中国人对家人牵挂的表达新方式,但方式的改变并未消退家人对彼此的思念。

对35岁的齐帅龙来说,此时最为思念的就是千里之外的亲人。“我家是内蒙古赤峰的,家里还有爷爷和父母。爷爷今年90岁了,父母也都60多岁了。但因疫情和工作,今年我决定不回去过年了,等疫情缓解,我再回去看望家人。”

虽然不回家,齐帅龙为家人准备的“亲情包裹”早早就寄回了老家。“我给家里人买了酒、柿饼、大枣和核桃,老家那边的同事早就帮我送到家了。”

数据显示,2月7日,2021年中国的第100亿件快件诞生,仅用了38天。而2019年用了79天,2020年用了80天。仅除夕和初一两日,中国处理快递就超1.3亿件。

“往年,春节期间都是快递业务淡季,业务量不到日常的一成,但今年在多地就地过年的倡议下,就地过年变成了就‘递’过年。”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副处长耿艳表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便捷实惠的快递服务也成为今年“亲情包裹”增长的重要动力。

营业部内,齐帅龙和同事依旧在忙碌地打包、搬运着快递包裹。“每次收到这些充满温度的‘亲情包裹’,我都会精心包装,毕竟这都是各自家人满满的心意。”他说。

 

防控不松懈 “云”端度新春

“往年春节我都会随家人走亲访友、四处游玩,今年为了疫情防控,我们决定尽量少出门,与很多亲朋也采取‘云’拜年的方式。”21岁的大学生薛蓬说,尽管他的春节假期更多是“宅”在北京家中,不过通过网络他依旧可以“云”端过个好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拜年、“云”看展、“云”旅游等“云”过年方式的走俏成为今年春节的新风尚。“其实‘云’上过年的一些方式并非今年首创,但是今年显得格外突出。”薛蓬说。

日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1年春节全国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力满足就地过年群众文化和旅游需求。中国各地各级博物馆充分利用其数字资源、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陆续推出丰富的“云”端新年特展和活动。

“今年是牛年,故宫特别在线上展示了百余件与牛相关的文物,在‘数字故宫’的微信小程序上就能看,十分方便。”薛蓬说,将手机屏幕投屏到家里电视上能更好地欣赏展品,而且还能同家人一起看,也更有过年的味道。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在中国的广泛普及为“云”端度新春提供了有力支撑。

薛蓬说:“疫情的阴霾肯定会消散,但是其促生的包括‘云’风尚在内的很多积极变化并不会消失。”(海报制作:王承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