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报道,让我们把目光投回到1977年。
就在那一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一决策不仅仅是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国家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先声,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转折点。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陈列展已开展逾10年,每年都吸引众多观众,它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屈辱、奋起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亿万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而在这个展柜里,薄薄的几张准考证,见证了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历史转折。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副主任 张维青:恢复高考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其实它也是这样的,实现民族复兴靠什么?科技、教育、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恢复高考对于这几方面的影响都是很重大的,这就是我们把它收录到我们复兴之路重点展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张44年前的合影,95岁的潘际銮院士一直视若珍宝。1977年,刚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请缨分管科技教育领域。1977年8月,他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潘际銮是受邀参会的33名代表之一。
清华大学教授 潘际銮(95岁):当时邓小平是这个态度,他说他要拨乱反正,你们什么都可以讲,他的意思就看“四人帮”怎么迫害教育,怎么样破坏科研。非常认真听大家意见。
压抑已久的专家学者们终于吐露心声,大家反映最强烈的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迫害,以及高校取消考试招生制度后人才选拔质量严重下降等问题。
座谈会上,武汉大学查全性教授等专家提议恢复高考,得到全体代表热烈响应。当时旧的招生文件已下发,邓小平果断决定追回,当年就恢复高考招生。以这种时不我待的气魄,展现了党实事求是的勇气和拨乱反正的决心。随后,在招生意见制定过程中,邓小平还亲自修改了政审要求。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傅颐:招生工作主要抓两条,第一条本人表现好,第二条是择优录取。这个可能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当时凡是家庭成分不好的,在工作、就读都受到歧视,那么这一点,也给了广大青年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在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意见。
从1977年11月底开始,各省区市陆续举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这也是迄今新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570万考生走进考场,为追回失去的青春,他们无比珍惜这样的机会。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77年高考考生 袁振国:还历历在目,还心潮澎湃。我当时我们正在乡下插队劳动,听到了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决定真是奔走相告。复习没有材料,没有书,靠相互之间传抄,拿到一个好的试题,连夜地大家要抄了这个,传递给下面一个人。
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了高校的正常招生制度,更重要的是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以恢复高考为开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央决定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真理标准大讨论,一系列重大举措和事件,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思想解放的浪潮,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正式开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77年高考考生 袁振国:恢复高考是我们国家改革的号角。高考以后我们陆陆续续展开了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我们的整个政治体制机制的创新。恢复高考的意义,它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977年,走上高考考场的考生,最终如愿进入大学校园的不足5%。4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0%,走过精英化、大众化、从而进入普及化新阶段。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在日益开放交流中,让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基石。(总台央视记者 姬强 高晨源 曹文钰 韩文旸 李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