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4日电(记者郭敬丹 吴振东)舞台上,大幕落下,台下掌声雷动,观众泪光点点,字字情深的旋律回荡在剧场。
“我看到了党史中那些热血沸腾的生命,那种赤诚是如此深刻。”一名青年观众写道。23日,由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沪揭幕上映。
辅德里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内一座百年石库门里弄,也是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
(小标题)“他们的故事应该进入今天年轻人的生活”
“昊阳给大家带了鸡爪”“璐琦给大家的零食”……《辅德里》讨论室的墙壁上贴着许多这样的小字条,这是“90后”演员熟悉的戏剧创作日常。
到了舞台上,小纸条上的名字变成了另外一群人: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王尽美……
《辅德里》剧照。(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进组前,主创们大都觉得这些伟人“挺遥远”的,“觉得太神了,而且抽象,像个符号。”他们坦言。
2020年7月1日,研究生毕业的编剧吴冰第一次走进中共二大会址,了解到中共首部党章在这次会议上诞生,也记住了一串数字:1898、1895、1899……
那是中共二大代表的出生年份。吴冰发现,去掉一百年的“时差”,先驱开创伟业时与自己同龄。
“我原本觉得担不起这么厚重的剧,但这个发现给了我信心。我可以用年轻人平视的目光去寻找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青春故事。”
舞台把一百年前的会场变成了今天年轻人的学校——编剧、演员、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等挑大梁的“90后”主创们在这里日日做着戏剧专业上的探讨,一头扎进他们之前并不太熟悉的史料,穿越时空和“同龄人”对话。他们从中发现,伟大是这样具体,牺牲是何等的重。
《辅德里》剧照。(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制作人李东说,“他们的故事应该进入今天年轻人的生活,红色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传播——《辅德里》承担了这个义务。”
《辅德里》是“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12年来首部红色题材委约作品。出品人姜鸣说,这是静安区发掘辖区红色资源、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成果之一,希望通过这次创新传播,以党史教育与艺术融合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中共二大的历史、首部党章的守护、重要历史人物的情怀和担当。
(小标题)舞台上演的一切都是真的
“如果说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观众在120分钟的时间里能坐得住。”《辅德里》总叙事、导演牟森说。
对任何一个舞台剧来说,这都是不容易的任务。
拼版照片:左图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里的李达、王会悟夫妇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的肖像照片;右图为《辅德里》舞台上的李达、王会悟夫妇(上)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下)。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吴冰曾想用悬疑剧的紧张感把年轻人“拴住”。“中共二大是秘密召开的,那就写一个闯进辅德里的租界巡捕,构建惊险剧情。”吴冰说,“这个想法并不意外地,被专家一行一行地划掉了。”
吴冰意识到自己的落脚点错了:基于历史背景编故事,不应是《辅德里》的表达方式。“还是要转向历史本身,首先去找到最触动我们自己的点,再把它们转化成台词。”吴冰说,“我相信能感动我们的,也能感动年轻观众。”
“钢笔刺穿黑夜化为子弹,我们都背负重担”“我不倚仗神明天堂,我只信仰你的荣光”……舞台表达背后,真实成为《辅德里》的基调,“真实的故事已经足够传奇和动人了。”
围绕非虚构戏剧这个定位,主创把“讲一件事”还原为“讲一群人”。舞台上,当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等先辈倒在刑场,当张人亚的侄女张望红终于找到了二伯的下落,并告诉已经去世多年的爷爷,“二伯为了革命牺牲了”时,观众席一片安静与专注,许多人落泪了。
(小标题)“他们能给我力量”
《辅德里》的亮点之一还在于音乐,通过演员演唱、叙述与表演展示中共二大,充满青春力量的交响乐几乎承包了全剧“燃点”。
作曲李京键一度觉得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中共二大产生多份重要文件,其中包括首部党章,这些都是必须传递的知识点。”让李京键头疼的是,“把文件搬上舞台,怎么才能‘好听’呢?”
李京键告诉记者,破解难题的过程包括专业上的借鉴,但对党史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更为珍贵。
“中共二大代表中,许多人家境殷实,从不用担心自己吃不上饭。但他们却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去革命,去牺牲自己,这太了不起了。”李京键问自己,“如果是我处在一百年前,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
同样的思考在整个剧组中交流。王会悟扮演者的丁臻滢也问自己:“他们首先是一个有生活、有情感的普通人,是什么能让他们在失去朋友、爱人、孩子以后,还能专注于救国救民?”
答案从未改变:信仰。
走下舞台,这群年轻人回归了自己的生活。23岁的刘咿伊刚留学回国不久,是一名演员。她用力量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我相信辅德里的那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力量可以指引我去完成平时不敢想的事。”
李京键是上海大学的教师,他把《辅德里》的创作视作义务。“回到学校,我会继续用创新的方式为学生们上好‘大思政’课。”(参与采写:记者许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