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级整改要求,有的地方习惯于走过场、挠痒痒,把“限期整改”拖成“长期顽疾”;有的干部忙着将锅甩给举报群众,导致问题还是问题,整改最终成了烂尾工程;有的地方看似花了大代价,实则只做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在挠痒痒、甩责任、留尾巴等“虚招”之下,整改要达成的目标大都悬空了。基层认为,这种“半拉子”整改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形式主义新表现,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工作精力,也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1
人到心不到,整改挠痒痒
面对整改,有的地方只求规定到位、人员到位,人到心不到,监管不严不实,整改变成走过场。
公益性公墓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民众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中部某省走访发现,有地方的公益性公墓在服务管理中以牟利为目的,涉嫌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如违法用地、非法销售和超范围销售等,违背了公益属性,有的违规行为长达10年之久。
而早在3年前,该省民政厅就已下发要求限期整改公墓建设违规问题的通知,要求停止非法经营,并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地方政府部门也一直在查处。但直至现在,问题都没有整改彻底,整改目标并未“限期”实现。
在西南某省,有个小区商户开了一个棉絮厂,噪音、灰尘严重超标。“居民打市长热线几十次,每次都是相关部门派人过来看看,说两句就走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
直到居民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国家相关督察组,当地才派人把商户的卷帘门拉下2/3,防噪,再做了个布帘,防尘。居民不满意,又把这个整改情况给督察组反映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封上了卷帘门,安装了隔音材料,机器搬到了城乡接合部。
2
干部没担当,整改变甩锅
面对上级提出的突出问题整改要求,有的地方并不是想着彻查问题根源,找出解决办法,而是忙着将“锅”甩给举报群众,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整改成了烂尾工程。
今年2月,因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生态环境部约谈6市(区)政府。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这6市(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其中,有的地方存在将“锅”甩给举报群众的现象。如2018年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期间,交办群众举报某湖被大面积违规填占导致生态破坏问题,所涉地方反而辩称举报问题不属实。
“面对整改要求,一些地方忙甩锅,最重要的根源还是干部没有担当,心中没有真正装着老百姓。”受访专家认为,他们大致有个通病,习惯当守摊匠,当甩手掌柜。
3
治标不治本,整改成形式
有的地方在落实整改、整治和治理等工作要求时,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习惯于做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不仅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让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打了折扣。
半月谈记者在长江中下游一个城市采访了解到,黑臭水体曾是这里的“心腹大患”。三四年前,该市投入30多亿元,治理了20多条黑臭水体,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病根”,黑臭水体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一下雨,原来的污水还是污水,很快返臭。”该市一位负责人说,根本的原因是治理方法不对,没有从源头上进行系统的治理。
4
铲除“半拉子”整改的生存土壤
对于此类“半拉子”整改,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认为,有的基层干部没有把整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没有入脑入心,轰轰烈烈走过场,声势浩大走形式,导致整改的任务、目标悬空了,这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形式主义新表现。
“整改要求没落地,意味着被整改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堵点问题没有疏通,痛点问题没有清除,行政效率低下问题没有解决。”受访专家表示,“半拉子”整改的危害还在于影响了党的形象,丢了有错必纠这个老传统。
为铲除“半拉子”整改的生存土壤,基层呼吁,要开辟举报通道,引进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让违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对于问题整改的落实情况,应强化基层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拓展来电、来信、来访等渠道,让基层群众能全方位监督问题整改情况,也让上级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反映,对整改中的甩锅、造假等行为“零容忍”。
刘俊海建议,应以查人查事为抓手,由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专班,启动全方位的整改“回头看”行动,找到不整改、假整改的根源,斩断“半拉子”整改背后的利益链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反馈整改落实进度,包括人证、物证和第三方独立评价等,监督整改全过程。
“解决整改不力问题,一定要上下齐动,久久为功。”赵皖平说,要加强政策设计,上级部门发现问题后,要帮着基层找出问题根源和破解之策,扎实做好督促指导,基层单位要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把整改要求落实到位。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9期
半月谈记者:姜刚 金剑 |编辑: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