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友人追忆中国革命先驱在里昂的“红色足迹”

2021-05-17 19:03:50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编辑:


新华社法国里昂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徐永春 唐霁)法国东南部城市里昂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在西欧的终点之一。百年前,里昂成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法国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见证了爱国青年的求索与抗争。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赵世炎等革命先驱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红色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前往里昂,访友人、寻遗迹、忆历史。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副主席、法中友协联合会主席阿兰·拉巴长期关注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史,将那段岁月向记者娓娓道来。


这是2019年3月5日拍摄的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新华社记者唐霁摄

留法中国青年在里昂的“红色足迹”与里昂中法大学密切相关。创建于1921年7月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建校经费来自捐款以及庚子赔款余额。

跨越百年岁月,里昂中法大学旧址依然静静矗立,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阿兰·拉巴告诉记者,学校创办初衷是为留法中国学生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当时,许多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经济陷入窘境,学业难以为继,里昂中法大学创办的消息让他们重新燃起求学希望。

然而,北洋政府却声称里昂中法大学不接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仅招收从国内来的学生。这让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求学梦再次破灭,也成为“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的导火索。

作为时任天津《益世报》派驻法国的特约通讯员,周恩来撰文疾呼:“途穷了,终须改换方向。势单了,力薄了,更需联合起来。”

1921年9月,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上百名勤工俭学学生代表,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以“入校”名义进入里昂中法大学,但遭到当地警察拘捕。

阿兰·拉巴分析运动起因时说,五四运动影响深远,激发了留法学子的爱国热情和斗志。“此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法国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决心争取自身权利。”


这是2019年3月5日拍摄的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新华社记者唐霁摄

当年,中国学生被临时拘押于蒙吕克军事监狱,后被法国当局强行遣送回国。如今,这座监狱早已停用,但仍基本保持当年格局,主体建筑是一座灰色三层楼房。楼内监舍狭小阴暗,只有接近天花板处一个小窗户能透进一丝亮光。

阿兰·拉巴评论道:“‘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是一次具有合理诉求的正义斗争,学生们为争取公平的学习条件而抗争。”运动虽然失败,但一些青年学生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成熟。

阿兰·拉巴说,周恩来和邓小平留法期间曾多次来到里昂,与当地勤工俭学学生颇有交集。“周恩来对欧洲社会现状、政治体系和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他在留法青年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感召力。当年,在里昂中法大学附近一家小餐馆里,勤工俭学学生经常聚集在周恩来周围,讨论时事和政治。”

资料记载,1925年上半年,邓小平也来到里昂,负责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阿兰·拉巴说,邓小平在留法期间积极参加周恩来、陈毅、赵世炎等人组织的政治和革命活动,里昂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

阿兰·拉巴认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里昂的政治活动和斗争虽然曲折,却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一大批青年领袖从运动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周恩来等随后创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为配合中国国内革命斗争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当时被迫回国的蔡和森等人则积极投身到国内革命的洪流之中。

跨越山海,初心不改。1921年7月23日,在大多数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曾经登船启程的地方——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同年10月,在“押解”着中国留学生的归国邮轮上,蔡和森将一百多名归国学生比作“一百单八将”,坚信“回国后,一定能闹出个赤色的新世界来”!(编辑:杨天沐、何梦舒、赵嫣、陈俊锋、王丰丰、马晓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