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我国自2009年以来已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脱贫减贫的历史性成就成为人权全面进步的缩影。近日,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成果采访团走访内蒙古兴安盟,这里曾是内蒙古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近年来,当地开展精准脱贫,超过1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走向小康生活。
骑上摩托车去防护林巡视,这是白吉林白乙拉每天都要做的护林工作。
兴安盟哈吐布其嘎查牧民 白吉林白乙拉:以前都是几棵自然林,春天一刮风就沙尘暴,现在刮风,今天差不多四五级风,没什么沙尘,生态好了。
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地处兴安盟哈吐布其嘎查,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脱贫步伐。在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政策帮扶下,白吉林白乙拉一家2016年住进了新房,还依托扶贫产业资金养起了肉牛,并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妻子刘孟兰则通过蒙古族刺绣技能培训,成为一名一级“绣娘”。
兴安盟哈吐布其嘎查牧民 白吉林白乙拉:现在我就十二头牛,今年我卖牛犊。我当护林员一年1万,我爱人刺绣(收入)加起来,差不多5万块钱一年。
草原增绿、牧业增效,好生态带来好生活。现今,在兴安盟几乎每个旗县市都培育出了自己的脱贫产业。在突泉县,种植紫皮蒜已经有30多年历史。2018年,当地政府引导贫困户发展家门口的“小产业”。五三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把紫皮蒜作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突泉县五三村村民 王金霞:一年能卖三茬钱,干不动重活、体力活了,就种点园子,这不增加收入吗?
王金霞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几年前因病过世,留下不少外债,独居的她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村里的鼓励下,利用自己院子的一亩多地种上了紫皮蒜。
突泉县五三村村民 王金霞:现在一年(种蒜)能挣几千块钱,连低保的,再做保洁员,能差不差将近2万块钱,现在生活好。
五三村土壤肥沃,独特的气候条件,种出的大蒜皮薄头大营养高味道好,全村200多户都种上了紫皮蒜。从清明节栽种上紫皮蒜,6月初抽蒜薹、起大蒜,到7月中再种上大白菜,农家的小庭院一年三次收获,每亩地至少增收1万元。
突泉县五三村党支部书记 陈德泉:庭院经济每亩地收入(是)大田的10倍以上,(紫皮蒜)它是一种绿色食品,我们这大蒜现在已经打到北京了,去年我们都供不应求了。
五三村采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包装车间,让紫皮蒜走向了城市餐桌。现在,紫皮蒜也推广到了附近的24个村。去年,突泉县的紫皮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村里正在筹建紫皮蒜冷藏包装车间,进一步扩大规模,真正让一方庭院成为增收园。
内蒙古兴安盟扶贫办党委书记 王海英:下一步,我们兴安盟要提高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拉长我们的产业链,走向全国的市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