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挖一口深井,让我用一腔热忱把岁月讲给你听

2021-05-26 10:32:09来源:央视网编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若怡 王汝希):无论是鲁迅小说里的“鲁镇”,老舍笔下的“北平城”,还是莫言书中永远的“高密东北乡”,一片“邮票大小的地方”,却仿佛被人用故事挖出了一口深井,不断冒出旺盛的泉水,随岁月一同流淌。那些站在土地上讲故事的人,一圈一圈地绕动井绳,吱吱悠悠地把水用桶提上来好分给过路的人们解渴,无意洒落在地上的井水打湿了泥土,浇灌出花。

山林密映间,英雄长眠处

最近的天气多雨,大坡界山的上山路并不好走,湿滑陡峭,布满青苔。但56岁的李明良却走得如履平地,能把许多年轻人都甩在后面,因为在担任讲解员的这些年,他已经把这些路走了无数遍。


李明良此前当过十八年多小水党支部书记,这段经历让他对红军八勇士跳崖的故事格外熟悉。山上每一处与红军相关的故事,李明良都能向游客或来学习党史的学员娓娓道来,这让他乐在其中。

爬完并不长的一段台阶,有一座“红军纪念亭”,是村里的党员、村民们自发将木料搬运上来建造的,每当李明良用一口标准的湖南“塑料普通话”讲起这座亭子的来历时,语气都相当自豪。


走过小水战斗纪念碑再往上,就到了当年红军八勇士跳崖的地方。

1934年9月15日,红六军团十八师途经小水村时,突然遭到敌军截击。敌军占据高地,红军却无战斗掩体,处于劣势。在危急时刻,为了保护主力部队顺利转移,红军的一个排30余人迅速抢占了大坡界的山腰,挖掘战壕、利用地势阻击敌军。最后只剩下8名红军战士一直战斗到弹尽粮绝。为了不落入敌手,8位战士宁死不屈,纵身跳下五十多米高的悬崖,壮烈牺牲。


烈士的名字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红军”。因为每年都有人维护,所以当年战士们挖的战壕在山路旁依然清晰可辨,如同这些战斗故事一样,不会被时间掩埋。

穿梭在竹林和杜鹃掩映的石板台阶间,李明良讲得滔滔不绝。他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发生在大坡界山的英雄故事,就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在他身旁的纪念碑上,“红军精神永存”六个大字熠熠生辉。


在粟裕旧居细数家珍

自己从小玩耍居住的宅院成了“文物重地”是怎样的体验?粟泽树对这个问题很有发言权。


1985年以前,粟裕侄孙粟泽树一直居住在自家的祖宅里。粟裕也曾在这里度过了十四个春秋。粟裕去世后,出于保护故居目的,粟泽树及家人搬走,经由政府完成简单修复后,于1987年对外开放。

客厅的“品”字形和天井的“一”字形寄托了长辈对后代的期望,屋顶上有一个可以通往密室躲避土匪的密道,餐厅即使是阴天也能很好地采集到自然光,二层粮仓外面有一处“上挡下陷”的机关……提起宅子里的这些巧妙设计,粟泽树讲得流畅又细致,很是吸引人。


故居初始开放时由粟泽树的爷爷义务维护,一守就是二十三年。后来接力棒交到了粟泽树父亲的手中,可惜父亲的身体状况欠佳,三年后便去世了。粟泽树当时已在外就业,当地政府将“还是希望粟家后人来管理故居”的想法告诉他后,他毅然决定返乡,继承爷爷与父亲的遗志,成为了现在粟裕故居的负责人兼讲解员。

去年,在粟泽树的建议下,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将粟裕同志纪念馆与粟裕故居合并管理,共同发力,更好地将粟裕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传承下来。

“粟裕小时候去帮父亲收租,看到很多穷困农户的日子过得苦,当场就免了他们的租,偷偷在簿子上画了勾。收上来的粮食明显不够,粟裕还为此挨过父亲不少责骂……”


旧居中粟裕的卧室

最近,粟裕故居几乎每天都要接待五百人左右的客流,节假日更甚。粟泽树向一拨又一拨慕名而来的客人们讲述着那些曾发生在自家院子里的故事,那个曾被毛泽东盛赞“最会打仗”的一代大将粟裕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