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以“水”做文章、依“河”谋转型 迁安赋能城市发展新内涵

2021-06-01 15:49:10来源:央视网编辑:何勇

央视网消息:迁安市属于京津冀地区典型的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436立方米,最突出的气象特征是雨热同期、降雨集中,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雨季城市内涝严重,“水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迁安市把城市建设当做转型发展的平台,围绕“水”做文章、依托“河”谋转型,赋予了城市发展新定位、新内涵。

海绵城市 “迁安模式”

5月30日,记者走进迁安市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这里是迁安市首个示范性海绵绿地建设工程,紧邻商业、居住、科研教育用地,总面积26.74公顷。

根据迁安海绵城市上位规划,此区域作为公园绿地,须承接消纳临近137.4公顷城市建成区产生的雨水径流,年径流控制率85%。

据了解,依据研究区域的地形特征以及周边城市管网的分布,场地内主要海绵设施包括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碎石植被床、储水模块五部分,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工作人员操作下,水从管道出来后,很快通过路面渗入地下,没有一点积水。这条路看起来和其他路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它的地下结构却很复杂,各种沙砾和透水混凝土以及碎石为原生大地撑起了“呼吸”的空间,一旦下雨,一部分雨水可以通过路面的铺装很快渗透下去,重构生态水循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一个县级市,近年来,迁安市“面子”“里子”一起抓,探索出了一条京津冀缺水地区城市生态修复的现实路径。

目前,迁安市城市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76.6%,排水系统可抵御20年一遇的降雨,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丑、热岛有缓解”的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三部委验收,为我国县级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迁安模式”。

滦河治理助力城市华丽蜕变

滦河是迁安市最大的过境河流,由迁西县经龟口入境,出东峡口进入迁安盆地,至南丘庄出境,境内全长54公里。

在历史上,滦河曾多次改道,水患不断。直到300多年前,才形成相对固定的左右两条主河道,两条主河道之间还形成了一个22平方公里的夹心滩。而在这个夹心滩上,生活着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的8700余口人,这里的居民长期以来深受水患之苦,其中1962年的大洪水,曾将居民区的房屋全部淹没。

2003年以来,迁安市一直致力于滦河生态防洪和综合开发治理。通过继续修建橡胶坝、挖湖、筑岛,结合现代化标志区建设,提升景观效果,迁安市形成了24平方公里的水域和湿地面积、17平方公里的绿化面积、2平方公里的旅游开发面积和7平方公里的综合城市建设用地。

目前,滦河迁安段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据预测,滦河综合治理工程为迁安每年新增水资源3000多万立方米,增加地下水储量1.1亿立方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保障。这在北方缺水地区,意义尤为重大。

工程的实施,发挥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改善了区域小气候。目前,滦河迁安段新增野生鸟类20余种,夏季城区气温下降2摄氏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增加20%,已成为城市的生态绿芯和天然氧吧。

目前,通过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滦河已成为了迁安城市生态、景观轴线。在打造城市的山水特色上,迁安还突出了文化特色,配套建设了黄台山等文化主题公园,与三里河生态走廊一道形成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山水融城的独特城市景观。(记者/孙晓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