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流击水》正在央视一套热播。《中流击水》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历程。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能够创新突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剧的台前幕后。
《中流击水》全景式地再现了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再次将观众带入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中。导演宋业明曾执导过《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冲出亚马逊》等多部影视剧,当他接到这个任务时,给他的拍摄周期只有三个月。
尽管主创团队都是国内顶尖班底,但宋业明坦言,如果还按过去的思维去拍主旋律作品,无疑会被观众淘汰。因此要创新,要跟别人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这部剧在筹备之初就决定在主要角色上都启用新鲜面孔。《中流击水》是以毛泽东的视角展开故事,因此,毛泽东这个人物的成败成了本片的关键。
宋业明说:“这个戏成败最多考虑在毛泽东上,尤其是选择谁来演。不光我觉得压力大,整个制片方、台领导都压力非常大。要考虑怎样有新鲜度,到底选谁?先后试了很多演员,没有谁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在临开拍只剩一个星期时,导演面试了青年演员王仁君,没有经过试戏,仅仅聊了一个小时,宋业明确定他找到了扮演毛泽东的最佳人选。
王仁君此前在电影《古田军号》里扮演过毛泽东,但在电视剧里出演毛泽东还是首次,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王仁君说:“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其实对主席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我家正厅里就放着主席的画像,大年初一家里盛出来的第一碗饺子,先要供给主席,主席吃完了我们才能吃,所以从小对毛泽东主席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要去扮演他,这个压力我觉得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家里人,会很叮嘱,拿放大镜去要求。”
为了创新,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本剧中,“中国到底该走什么路”这个主题贯穿始终,为了展现寻路这个主题,有很多巧妙的细节设计,比如,“鞋”这个道具就在剧中多次出现。
演员董勇这次在剧中扮演李大钊,在此之前,他跟《觉醒年代》的李大钊失之交臂,这次面对导演的邀约,他毫不犹豫就来了。
天津觉悟社那场演讲是场重头戏,如何让青年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面对的难题,而要让观众接受这场戏,则是董勇面临的挑战。
董勇说:“我最用心的就是这一段,临拍前一天,我去跟导演商量这段台词,导演说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精髓加进去。我一晚上去找这个精髓,然后把《共产党宣言》这些东西组织成演讲的话,是费了点脑子。要像那个时候人说话,说给现在人听,要听得懂,最重要的是这个话你要自己信,我把自己说相信了,说出来别人就会相信。”
在《中流击水》中,众多风云人物纷纷登场,这些人有怎样的经历?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他们一同出现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为什么有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与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中流击水》没有着重展现大场面大事件,而更着重于塑造人物。
宋业明说:“比如在历史过程演绎上,我们点到为止,比较大的精力和笔墨放在在人物塑造上。人物鲜明了,塑造得有血有肉了,通过人物关系的演绎,有爱情、有亲情、有同志之情、还有师生情,两代人的关系。这些是我这次比较侧重演绎的,恰恰是这些东西,跟别的戏不一样。”
演员丁柳元在《中流击水》中扮演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她依然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最好。
丁柳元说:“高君曼历史上留给她文字记载不是很多,我极尽所能,把我能搜罗到的全部都看了。我甚至还给黄亚洲老师(编剧)打电话,你想象中的角色是怎样的呈现?我特别想知道更多的东西。”
从去年12月25日开机到今年3月27日杀青再到5月15日播出,这样的制作速度并不多见,而演员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被深深地打动。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党初创和成长的那十年,大多粗略而过,《中流击水》对那段历史的细致呈现填补了许多空白。在建党百年推出这样一部剧,无疑有它的现实意义。
让主创感到欣慰的是,《中流击水》播出后,受到了各方好评,其中不少是年轻观众,每天按时追剧成了这段时间的日常。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批讲述历史、致敬时代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涌现。从年初的《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到《中流击水》,一部部剧成了爆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从中国实际出发,百年来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步进程、每一个创举,都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