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1日晚拉开帷幕,开幕电影《1921》备受瞩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幕已有《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珠玉在前,《1921》又有哪些新亮点?
从“数星星”到“沉浸式”观影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在红色大片中“数星星”,忙着辨认演员的面孔和姓名,已经成了不少观众的习惯。不过《1921》没有让观众停留在简单“数星星”上。
扮演中共一大代表的多名青年演员说,在片场“分分钟入戏”“入戏很深”。影片导演、监制黄建新说,创作《1921》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把观众更好地带回到100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去。
↑《1921》剧照。(出品方提供)
银幕上,青年毛泽东在100年前的上海街头飞奔,蒙太奇手法将观众带入他的回忆和美好憧憬。专家纷纷为这段合理想象点赞。“这能让不少观众第一次了解到青年毛泽东堪称一名‘体育健将’的一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说。
令首批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王仁君,还有与王仁君有多场对手戏的中年演员张颂文。张颂文为了演好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下了很大苦功,他为角色塑造与导演来回探讨数小时,其钻研精神令剧组后辈演员钦佩。
“还原”历史背后的情感与美学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和妻子王会悟还是新婚燕尔。
史料显示,李达和王会悟曾一度在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二楼朝北的房间借住,成为陈独秀上海寓所的座上宾。1921年夏,李达为筹备中共一大忙碌,妻子王会悟也积极参与其中。
↑《1921》剧照。(出品方提供)
在影片《1921》中,李达、王会悟分别由黄轩、倪妮扮演。影片以这对新婚夫妇为视角,巧妙地打开石库门建筑二楼朝北的窗,片中人物看到的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邻家小女孩。这个美学意象的设置,既有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又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情感和人文关怀,在影片尾声处还有一处呼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好评。
片中,王会悟设法借用博文女校,妥善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情节,在推进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丝风趣幽默。专家认为,影片塑造了中国当时的一批进步女性形象,她们睿智、机敏,对党的建立亦有贡献。
于初心使命中感受历史浩荡
《1921》不仅再现了百年前的上海,还试图呈现当时欧洲和日本的历史关联场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城市史研究专家苏智良说,《1921》给予观众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党的创建史,革命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越是面对困难阻碍,党的生长发育越顽强。
该片联合导演郑大圣介绍,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拍摄节奏,原定赴海外拍摄多个场景,后来不得不修改拍摄方案。其中,在日本的拍摄是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的,由身在北京的中国导演团队远程指挥,日本当地摄制人员掌镜,最终完成拍摄。从道具、服饰等细节看,《1921》对100年前日本东京警视厅的场景还原度较高。
还有一个描写法国国庆日的场景,则是剧组在各方协助下在上海外滩选景完成。“当《马赛曲》在片中回荡,也会让人联想到后来《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上海诞生的。”石川肯定了《1921》于细节中呈现的“大历史”。
↑6月11日,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开幕影片《1921》剧组主创人员亮相。(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为全力保障《1921》拍摄,上海电影集团下属车墩影视基地还等比例“复刻”了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等历史建筑。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12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说,《1921》尽可能根据已知史料还原历史现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的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
记者:许晓青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