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具长度超过1米、带有下颌骨和寰椎的完整头骨,中美科学家发现了巨犀的一个新种——临夏巨犀,并结合其他证据,揭秘了这种史前巨兽穿越青藏高原的迁移扩散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7日发表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上。
临夏巨犀的头骨和下颌骨正型标本。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巨犀是地球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它们不仅有大长腿,还有修长的颈部,多在疏林中生活,像长颈鹿一样取食树冠的叶片。巨犀的体重可达24吨,相当于4头非洲象的体重总和,站立时头部可伸达7米的高度。
临夏巨犀的第二颈椎(枢椎)。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介绍,此次发现的头骨采自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临夏盆地2650万年前的地层中。“相比于巨犀属的其他种,临夏巨犀体型更大。它有一个发达的软鼻用于取食,进化出了更灵活的颈部,而更高大的枕髁也显示出对长颈之上更大头骨的强力支撑。”邓涛说。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巨犀头骨的地层。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介绍,巨犀从4200万年前开始出现,在2100万年前灭绝,主要生活在亚洲,在青藏高原南北都有分布。它们是如何在青藏高原南北迁移扩散的?
“巨犀是完全的素食者,而处于亚洲腹地的蒙古高原在距今约3000万年的渐新世逐渐向干旱化发展,巨犀可取食的树木减少,因此,它们选择从亚洲腹地逐渐向更温暖湿润的南亚迁移。”邓涛说,因为到南亚的直接路线受到古特提斯海的分隔,它们最终选择沿着海域东岸,通过西藏腹地的一些低海拔谷地前往。
临夏巨犀在渐新世晚期的生态复原图。陈瑜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邓涛介绍,这一路线得到了其他证据的支持,在青藏高原中部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鱼类和植物化石都显现出热带的特点,指示不超过2000米的海拔高度。巨犀在渐新世早期扩散到南亚,后代又在渐新世晚期返回甘肃和新疆,这证明,青藏地区当时尚未上升为今天的高原,没有足够的高度阻碍像巨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扩散。
策划:金地
记者:金地、董瑞丰
编辑:王乃水
海报设计: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