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时光,能够改变什么,又能够创造什么?
一百年时光,
中国共产党让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却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最终站在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之上。
一百年时光,
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
一百年时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这是中国人重拾自尊心、重塑自信心的依据。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从6月20日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央视纪录频道(CCTV-9)21:00档连续播出,央视新闻以及央视频、央视网、云听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7月2日圆满收官。
该片为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的百年奋斗之路,提供了翔实的例证,深入地阐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堪称百年党史的视听大传。
技术升级
文献专题的大片意识
《敢教日月换新天》以时间顺序为脉络,以百年党史中的关键性事件和节点为重点。
在24集的鸿篇巨制中,充分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创未来的奋斗历程,以及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守卫中华民族不灭薪火的英雄气概。
该片使用4K超高清拍摄手段,部分使用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制作了长达126分钟的4K超高清三维动画。
这不仅是总台在积极构建“5G+4K/8K+AI”新格局中的又一次创新实践,也改变了纪录片叙事的传统时空观念,更标志着文献纪录片开始用院线电影的技术标准来定义自身。
《敢教日月换新天》对每个历史事件的阐释,并没有按照常规线性的叙述模式。
而是从当代视点切入,考察事件本身的共时性发展和历时性关系,着重展现了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香港回归等等。
这种讲述手法,不仅增强了历史和现实的勾连感,更有助于观众从自己熟悉的时空情境中去理解事件本身。
《敢教日月换新天》更敢于直面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并未回避党在社会治理方面走过的弯路。
毕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创新之路。
它必须依托实践的摸索,正如科学研究总要历经多次实验方才可能有所收获一样。
时空跨越
五代党员的庆生纪念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大量历史纪录片中,能寻访到的历史亲历者也越来越少。
这导致能在镜头前对历史展开口述回忆的机会也愈发稀缺,也使得大量专题片在阐述个人记忆的时候,必须依靠解说词来进行“二次转译”。
然而,在《敢教日月换新天》中,主创对党史展开了详尽的调研工作,汇集了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采访资料。
这些资料跨越了近一个世纪,记录载体包括最为早期的胶片、寸带、BETA模拟磁带、数字磁带,以及最新的超高清介质。
感谢影像的记录能力,无论是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时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
傅作义长女傅冬菊、渡江船工一级战斗英雄马毛姐
左:傅冬菊 右:马毛姐
抑或是亲历香港回归的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
钱其琛
这些原来熟悉的面孔,又再次浮现在荧幕上,一起追忆往昔。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中国新闻电影发展史和中国纪录片制作史的深厚积淀,就无法从浩瀚的资料库中挖掘出这些珍贵的镜头来。
上述影像完成了对诸个历史事件细节的呈现,更表现出摄制组面对党史时神圣而又庄重的制作态度。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同见证,既是所有共产党员对自己理想信念的集体庆生,也是党组织对所有奋斗者的追忆与感激。
正如片中周恩来所言:“我们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
毕竟,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世纪之中树立起的一座座丰碑,正是依托于一代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的努力。
史诗典藏
立体综合的视听体验
最可贵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通过浩瀚的资料收集工作,向观众展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珍贵历史影像。
从巴黎和会到北平和平解放,再到历届重要的全国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影像
这些影像,是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中鞠躬尽瘁的视听档案,更是在建党100周年这个重要时刻,为全体中国人献上的一份沉甸甸的典藏宝藏。
当然,这些影像素材虽然含有丰富的一手信息,自身却无法形成完整的表述单元。
这就需要对分散的素材进行鉴别、分析,依照某种阐释角度进行素材的再组织,从而形成故事叙述的逻辑性和可看性。
秉承着对历史和观众负责任的态度,该片对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素材,进行了精心的创意性剪辑,以符合视听传达规律。
如红军长征过草地
平型关大捷
香港回归前的外交较量
凡此种种,均采用高视点和小角度相结合的方法。
即以珍贵的资料影像为体,丰富的个人口述记忆为用,辅以能帮助观众构建历史想象空间的文物资料、照片动画
剧情影片片段、革命遗址实拍
以及油画、木刻等艺术形式
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强情节性的故事叙述方式,也构成了立体蒙太奇等视觉效果。
这种创作方法,有别于其他历史纪录片使用搬拍、场景还原等虚构手段参与叙事的方法。
既实现了历史宏伟洞察与现实细致观照的遥相呼应,又维护了历史事件讲述的严肃性。
在视觉之外,全片引用了来自各个时期的50多首经典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
《亚洲雄风》
《走进新时代》
《同一首歌》
以及《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红旗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我爱你中国》等。
以鲜活的时代观感,唤醒了不同代际观众的集体记忆,从而凝聚起关于国家共同记忆的民族认同感。
上述方法,为中国文献专题片带来了一种新的创作范式——
实现了文献片美学从理性阐述到感性叙述的创造性转换,也达成了文献纪录片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