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丨越过天险探茶场

2021-07-25 13:32:08来源:人民日报政文编辑:

沿着318国道,记者驱车行驶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听司机师傅说起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没走过318国道的‘通麦天险’,就不知川藏公路的艰难。”

之所以称为“通麦天险”,主要因为通麦这段路处于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雨季多发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一直以来都是川藏公路著名的卡脖子路段。


通麦路段旁的一处险滩

说到整治改建工程,就不得不提起三代通麦大桥。

2000年4月,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易贡湖水溃坝暴泄,原有的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大桥被洪水吞没,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当年6月,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搭建起一座便桥,这就是现存的第一代桥。

2000年12月,第二代通麦大桥建成,这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双塔双跨悬索桥。

2016年4月,随着“通麦天险”改建工程完工,通麦大桥正式进入第三代。新建的通麦特大桥为单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桥长256米,门式索塔,塔高59.5米,桥区平均海拔2000余米,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0℃,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和工期压力极大。


第三代通麦大桥

“以前走‘通麦天险’,基本上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通过了。”司机师傅告诉记者。

据了解,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分为102滑坡群整治改建工程和通麦至105道班整治改建工程,全长约24公里。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以上的“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险难行路段,成为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整个通过时间由过去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20分钟,更加安全便捷。


大桥将天险变通途

驶过第三代通麦大桥,越过曾经的“通麦天险”竟然如此轻松!沿着峡谷向上游行驶20多公里,记者来到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规模茶场——易贡茶场。

易贡茶场海拔2000多米,这么高的海拔,为什么还能规模化种植茶树?

“在夏季风的作用下,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峡谷深入高原,给易贡茶场及周边地区带来暖湿气候和充沛降水,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茶叶生长。”前来援藏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高级农业师、易贡茶场生产部长黄华林解释道,受青藏高原高海拔因素影响,冬天十分寒冷,没法种茶,导致这里的茶树休眠期比较长,但这种劣势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易贡茶场,“营养成分积累丰富,品质比较浓厚甘甜,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之一。”


黄华林在茶场与茶农交流种植经验

易贡茶场现有茶园5096亩,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红茶、绿茶和边销茶。2020年,易贡茶场共计生产茶叶产品17.1万斤,产值达到2740万元,比2019年增长76.9%。职工采茶平均收入2.2万元,比2019年增长37.5%。


易贡茶场

今年5月,易贡茶场以优越的自然茶园风光被评为“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荣获该称号的茶园。

茶农增收,茶叶飘香。“以前采茶一年才几千块钱收入,这两年每年光是采茶收入就有4万多元,生活越过越好了。”茶农格桑土登对记者说。


易贡茶场的茶树长出新芽

不仅茶农收入增加,收入来源也丰富了,当地的民宿、餐馆越来越多。“更多以前外出打工的当地村民回家来,承包茶田、参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投身旅游业。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茶旅融合发展,成为当地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广东省援藏干部、易贡茶场党委书记曹玉涛说。

(图片均为史一棋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