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 | 育种70年,青稞亩产节节高

2021-07-30 21:29:25来源:人民日报政文编辑:

驱车行驶在拉林公路上,一个转弯,记者眼前又出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一问才知,这是拉萨河。见到拉萨河,便离拉萨市区不远了。

一路穿过城区,记者来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下车抬眼,看到一片青稞地。这可不是一块简单的青稞地,而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垦的第一块耕地。


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垦的第一块耕地的现状

1952年3月,中共西藏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慕生忠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浩浩荡荡开赴拉萨西郊东嘎附近拉萨河畔的荒滩上,搭帐篷、埋炉灶,进行开荒生产,在这块土地种下了从内地带来的冬小麦品种。

3月的拉萨乍暖还寒,慕生忠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挥舞着铁锹、十字镐、钢钎、锄头,在拉萨河畔披荆斩棘。慕生忠在战争年代曾多次负过伤,每当气候变化或过度劳累时,都会感到浑身剧烈疼痛,但他仍然咬紧牙关坚持带头投入开荒生产运动。

荒地上,那些长满了倒三角刺的荆棘丛缠绕在一起,盘根错节,深深地扎根在乱石下,拔不动、砍不断,一不小心就会被刮破衣服、刺破手脚,只能几个人合力将荆棘一丛一丛连根刨出。

将荆棘刨掉后,接下来就要面对在冻土之上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用十字镐或钢钎砸在冻土上,只留下一小点白印子,砸在石头上,就会溅起无数火星,虎口被震的发麻酸痛,手掌都磨出了血泡。


不久便能成熟的青稞

为了鼓舞干劲,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慕生忠领着大家唱起《南泥湾》《歌唱二郎山》等歌曲。在他的带领下,从开荒到播种历时3个多月,共开荒种地1500多亩,修筑水渠2500米左右,终于建成了工委机关的生产基地。

1952年7月1日,西藏工委生产基地正式被命名为拉萨七一农业技术试验场(以下简称七一农场)。后来在七一农场的基础上扩建改名为农业科学研究所,也就是今天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的前身。

当年秋天,七一农场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青稞亩产达到400多斤,比附近群众地里的青稞产量高3倍。冬小麦、大葱、大蒜、南瓜、土豆、白菜、莲花白、四季豆、韭菜等十几种蔬菜获得丰收。开荒生产运动,不但解决了进藏部队和机关干部的吃饭问题,而且粉碎了旧西藏反动派集团的困饿政策。

以这块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垦的第一块耕地为代表的试验田,为西藏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试验田平台,支撑培育成了肥麦、藏青320、藏青148、藏青2000等一系列品种。


农牧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记者介绍不同品种青稞的差异

如今,青稞仍然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民群众日常不可或缺的食品。最近几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和普及青稞良种,其中藏青2000具有高产、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是主要普及的青稞良种。

“相比以前,如今青稞产量提高了很多。”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乡的农民多吉家里有22亩地,他说:“自从青稞良种在全村普及后,我家青稞亩产达380多公斤。”


农牧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田间观测小麦长势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西藏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青稞总产量达79.5万吨,每亩单产比2015年增加了16.6公斤。

未来,西藏还将加大青稞新品种培育力度,到2025年,努力实现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5%。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