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上世纪60年代大庆工人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祖国石油事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芭蕾舞团和辽宁歌舞团联袂推出舞剧《铁人》,艺术地再现了王进喜率领大庆油田钻井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一声秦腔吼,带我们穿越到六十多年前的那场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
1960年春,为了改变祖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来自甘肃玉门的钻井队长王进喜带领着1205钻井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万名石油工人和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赶赴大庆。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当时的北京,长安街上跑的那个公交车都背了一个很大的包,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那就是一个煤气包,因为没有石油,他们过去了以后心里就是着急想早一天,尽可能一天也不等就是能够打出石油来。
打井的钻机到了,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搁在列车车皮上,没有卸货设备。王进喜带领队员人拉肩扛,硬是把机器从火车卸到拖拉机上。
开钻前一时运不来水,王进喜又动员队员和当地百姓干部,一起用脸盆水桶破冰端水,一天一夜的时间,就攒满了开钻要用的五六十吨水。在全队的齐心努力下,只用了5天零4个小时,就打完了油田上第一口生产井。
打第二口井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发生井喷。王进喜组织队员在泥浆池中倒进大量水泥,可现场没有搅拌机,情急之下,王进喜不顾腿伤,纵身一跳,用血肉之躯搅拌泥浆,制服井喷。
为了再现这段历史,创排期间,主创团队多次到大庆油田旧址实地采风。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那个地方的风巨大,都刮得生疼。我们去的时候还是秋天,我都觉得已经冻得受不了。我想(当年王进喜他们)大冬天只要一开工,这个井一旦开钻是不能停的,24小时轮班倒,那些架子我看着都吓人,巨高,那些大吊钩都是钢铁的实心的,不到那个实地采风,我还感受不到他们的那种精神力量,那一代人,那一种了不起。
铁人精神深深感染了主创团队,他们在舞台上融合芭蕾舞、中国舞、现代舞,通过更加有力量感的舞蹈编排,还原这段石油工人的创业史。为了走进这位陕北汉子的内心世界,主创还将秦腔融合进舞剧创作中。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秦腔对于铁人来讲,应该说已经是可以表达他的情感,甚至于他的那一种精神状态的东西。他自己是一个秦腔迷,高兴的时候要吼几嗓子秦腔,他累的时候也会吼几嗓子秦腔。
石油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地处高寒地区,遍地荒原和盐碱地,“一无房二无床,三无锅灶四无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进喜喊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口号。
这段“红绸舞”表现的是1960年6月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时的情景。此后三年,中国逐步实现了石油自给,“洋油”的叫法也慢慢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为维持生活所需,王进喜等人发动职工、家属集体开荒种地。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粮食都一天只有五两,干这样的重体力活,那肯定是都吃不饱。女人们都上场搞生产,就是自己自力更生,不向国家要。
再现这段历史时,主创团队用足尖艺术展现“风吹麦浪”,表达石油人向往丰收的喜悦心情。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在通过拓荒,自力更生之后,看到了就是劳动的果实,逐渐看到了丰收。你说是一种畅想还是一种希望,还是一种真实地看到这些,(其实是)都糅合到了一起的一种表达。
1966年,一场风暴降临大庆油田。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心急如焚的王进喜赶忙赴京,向周恩来总理作汇报,由此稳住了大庆的局势。
舞剧《铁人》王进喜饰演者 张海东:他敲响了开工的那个钟,就是在转身那一刻,当时我想的是我就开工啦,我就是为了打石油献给国家,谁也阻挡不了我。他就是把民族放在自己肩膀上的一个人,我感觉那一瞬间是我无限接近他的那一瞬间。
由于长期吃大苦、耐大劳,积劳成疾,王进喜患上严重的胃病,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到1970年4月,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舞剧《铁人》王进喜饰演者 张海东:他对那个主治医生说你们大胆治,治不好就当实验,然后还是那种又笑又特别轻松的,我当时看完这句话,我就站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里的)那个图画面前,我就站了快20分钟,因为那时候眼泪已经流出来了,就是想到壮志未酬。
1970年11月,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时年47岁。
舞剧《铁人》导演 编剧 陈惠芬:(王进喜生命)最后的时候,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再走一走长安街,然后要到天安门前去照一张相,那么要看一看长安街上跑的那些公交车,不再背那个煤气包,然后他这么回头一望的时候,魂归井台又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那样的一个我奋斗战斗十年的这个井台。现代的石油工人又来到了这个井台,正常的一天开始工作,跟他同步一起,最后一个造型是一起望向未来,铁人的精神已经传承到了现在。
舞剧《铁人》出品人 韩伟:铁人精神穿越时空,直到现在也激励着我们,这种精神的内核呢,就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铁人精神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之一)。我们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那种表达,让年轻人能够从王铁人的故事当中,从铁人精神当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两年多的时间里,主创团队以“铁人精神”创作舞剧,啃下了工业题材这块“硬骨头”,以高远立意、创新形式、精良制作,将一代石油工人的铮铮铁骨群像塑造在舞台上,用真情实感完成了对光荣、伟大的劳动者的致敬!
(总台央视记者 梁珊珊 刘旭 张宁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