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看雨》(布面油彩) 唐小禾、程犁
游客在井冈山“井冈红旗”雕塑前参观、拍照。资料图片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并不算太高,却屹立起一座中国革命史上令人景仰的丰碑。
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当年在此进行的革命斗争历时并不太长,却开辟出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道路。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到达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铸就了光耀千古的井冈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精神,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蕴含和昭示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和必然。
坚定执着追理想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铭刻的碑文里,也包含着对井冈山革命先烈的无上敬意。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两年零四个月里,总共牺牲4万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仅15744位,其他都是无名烈士。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惨遭蹂躏,曾经的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怀抱改变民族命运的理想而不懈抗争,但都归于失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民族复兴初露曙光。然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大革命期间,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在当时反动势力异常强大的环境下,中国革命遭到严重挫折。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早期的共产党人在苍凉中苦苦求索,有人迷茫,有人动摇,有人逃离,甚至有人选择了背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横空出世,犹如一点灯光骤明于漆黑夜幕一隅,指引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
在井冈山茅坪村,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小楼,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在深沉的思索中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对红军和红色政权的前途与命运作出了有力论证。他写道:“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革命理论与斗争经验相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思想第一次跃然而出,并在井冈山付诸实践。
促使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对国际国内局势现象与本质的敏锐洞察与把握,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与理解,是对战略时事的准确分析与判断。
这一闪耀智慧光芒的思想,拨开了笼罩在根据地红军和群众心中的迷雾,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军民革命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伟大的理想、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认知凝结在一起,使信念愈加坚定,任凭再大的风雨,也牢不可破。
昔日井冈山上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如今早已是游客必到的景点。山崖边,筑着一方刻有毛泽东同志手书字迹“黄洋界上炮声隆”的青石炮台,一门仿制的迫击炮静静立于其上。山风拂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激烈的枪炮声。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进行了多次“进剿”和“会剿”。1928年8月30日,驻守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是为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名篇《西江月·井冈山》。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何等强大的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其力量根源,正是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的90余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辛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胜利,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有过风雨坎坷,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始终未曾改变,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始终未曾改变,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未曾改变。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进的充沛能量。
实事求是闯新路
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序厅,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实景和巨幅油画构成的艺术造型——井冈主峰五指峰。山峰下方,矗立着一尊醒目的雕塑:一团耀眼的火焰,定格在八角楼的老式油灯上;油灯底座刻着的八个遒劲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基于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在福建上杭古田赖坊村挥笔写下了6000余字的宏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封党内通信,围绕着“理论”“实情”“主观”“客观”“现象”“实质”“矛盾”等关键词,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对“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作出了伟大判断——“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这篇长文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阐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龚剑飞说。
道路决定命运。究竟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这是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主张、有政策、有办法”的完全不同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革命新路。
这是条由中国共产党人自主开辟的完全不同于对十月革命苏俄经验进行机械模仿的革命新路。
这也是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以无与伦比的大智慧大勇气大毅力,一代接一代奋力开山凿石,让这条道路历久弥新、不断拓展、永续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定实施。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正是在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坚持中,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中,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14亿中国人民,正坚定不移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迈向新的征程。
艰苦奋斗攻难关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仅反映了红军的艰苦生活,更反映了红军的奋斗精神。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持续军事进攻和残酷经济封锁,红军“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为解决食盐缺乏的困难,广大军民把房屋老墙上的土取下来熬硝盐;为安定群众生活,根据地军民白手起家,先后创办起军械厂、红军棉被厂、印刷厂……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井冈山时期我们党把艰苦奋斗上升为自己的政治本色,并发展固化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新的时代条件下,尽管艰苦奋斗的内涵有所变化,但政治本色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黄相怀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不断探索,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战,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今日中国,诸多具有开创性的事业正在开展,许多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正待完成。
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依靠群众求胜利
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
在井冈山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之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提供强大群众斗争力量。“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和颁布,集中体现了红军军民一致、秋毫无犯的新型军民关系。
经济政策上,打土豪分田地,在湘赣边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制定出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大力造福群众。
扩大武装、支援前线;发展生产、保障军需民食,井冈山的群众成为红军最有力的依靠。
一系列关于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正确思想和工作方法,体现出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前所未有的新型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在井冈山形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工作传统之雏形,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先声。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标识。”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新说,“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体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智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创造性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人民立场,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从井冈山道路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鲜活而丰富的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用坚定而豪迈的稳健步伐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正在前进。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