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
1971年9月21日
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
22岁的新中国
当时仍未恢复合法席位
等待着三份提案的结果
一个月后的10月25日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两阿提案”以压倒多数胜出
很多非洲成员国代表
在会场跳起了舞
那一年
32岁的华黎明正在干校劳动
从大喇叭里得知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消息
“当时已经做好准备在农村扎根一辈子
觉得这个跟我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
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觉得很自豪
等了几十年,这个席位终于恢复了!”
五十年前
他们,为何起舞?
五十年里
中国,如何“交朋友”?
看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
对话
中国前驻外大使
中国联合国协会前常务理事
华黎明
△华黎明忆重返联合国五十年:朋友,为何起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11月15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记者问到心情,他放声大笑,后来有的媒体称这个瞬间为“历史的大笑”。
大笑之前,阻碍重重。
新中国成立后的22年,都被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前十年“拖”,美国幕后操纵,搁置议题。到了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里欧美占绝对优势的格局逐渐打破,美国开始由“拖”转“赖”,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简单的程序性问题,说成是一个需要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重要问题”。
华黎明:美国控制着联合国的表决机器,跟我们关系比较好的是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每年都提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但每年美国都控制多数国家,把这个提案驳回。基辛格访华之后,就有相当一批国家觉得既然美国跟中国都已经改善关系了,就也开始跟中国建交。但到了1971年的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席位多少有一点出乎中国的意料。
庄胜春:是出乎意料的?
华黎明:对。当初的场景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非洲国家的代表就在联合国大会的现场欢呼,甚至跳舞庆祝,很感动人。
庄胜春:那个时代,我们是靠什么交到这些朋友去支持我们的?
华黎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西方的宣传和妖魔化,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是要输出革命、发动战争的,对中国是惧怕的。直到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周总理又对亚非欧十四国进行了访问,大批亚非国家知道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到中国是一个新型大国,平等相待,不干涉内政,而且愿意帮助他们。这也为1971年10月25日那么多非洲国家把我们“抬”进联合国,播下了种子。
庄胜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时中国在外交领域提供的公共产品,大家都很欢迎。但为什么会那么高兴,欢呼、跳舞?
华黎明:不仅是中国恢复了席位,他们还觉得他们的声音在联合国能得到认同,这让他们非常高兴。中国恢复席位以后,联合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一个大国替发展中国家说话,不再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来操纵。我想,中国未来还会继续发挥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作用,为第三世界国家仗义执言。
下放干校之前,华黎明曾于1965年赴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工作六年,为大使做翻译。那时的阿富汗,还没有经历苏联、美国的先后入侵,华黎明见证了当地一段难得的安定时期。
庄胜春:今年是“9·11”事件二十周年。您曾在阿富汗从事过外交工作,回看这二十年,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华黎明:当年我在的时候,阿富汗虽然贫穷,但很稳定,我对阿富汗人民非常同情。现在美国应该撤军,但是应该负责任地撤军,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个烂摊子给当地人民来处理。我想,阿富汗的问题还得由阿富汗人自己来解决,建立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中央政府管理这个国家,外部的人不要插手。可以帮助他们,帮他们和谈,但不要插手内部的事情。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
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内的一栋楼被炸毁
华黎明曾在此居住
庄胜春:王毅外长曾提到,中国要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真正的”这三个字怎么来理解?
华黎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资金大量流入世界各地,出现了全球化。但实际上,美国在政治上更多的是单边主义,比如说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能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
庄胜春:但发展到今天,国际秩序和规则还是有很多问题。在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之下建立的国际规则,应该是怎样的?
华黎明:新的国际规则,要放弃国强必霸的观念,平等相待各个国家。大国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比如军事、经济资源......帮助全世界各国解决贫困、战乱等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发展,世界上的事情要大家说了算。
庄胜春:中国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是立一个标杆,告诉别人,也可以这么做。
华黎明:对,是这样的。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一年后,华黎明的命运也出现转机。因为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发展,正在地里劳动的他接到通知——北京来电,第二天一早赶回。
第二天晚上,华黎明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因为伊朗王后和首相来访,周恩来总理需要一名波斯语翻译。
华黎明原本学的是英语。1958年,周恩来总理给外交部发出指示,选一批学生学习亚非语,华黎明名列其中,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波斯语是哪个国家讲的呢”。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国家培养的,亲眼看着共和国欣欣向荣,唯一的梦想就是国家富强,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今,年逾80岁的华黎明依然记得,当他1975年再次担任周恩来总理波斯语翻译时,伊朗公主邀请周总理到伊访问,病重的周总理望向随行的华黎明等人说:“我看来是不行了,要去就是将来在座这些年轻人去。”
在央视新闻《相对论》节目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年轻校友发来了视频提问:有志于成为一名外交官,有什么建议?
广交朋友、化敌为友,是华黎明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也是他心目中外交官的使命。在他看来,当大使的任务不光是斗,还要做工作,争取执政方对中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争取驻在国舆论、公众对于中国的支持。“美国掌握着世界上的话语权,我们要做很多工作,来抵消抹黑、妖魔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新一代的外交官,任务比我们那时候更重了。”
究其原因,华黎明说,近五百年来人类创造的财富,80%是发达国家在享受,游戏规则也由他们制定,这种局面随着中国的崛起肯定要改变。此外,中国也在制度方面给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案,非西方国家也可以像中国这样发展起来,这让资本主义国家很惧怕。“两种惧怕,造成他们对中国的打压。所以如果年轻人想从事外交工作,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不怕挨骂。”
更多内容,请进《相对论》专题>>>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庄胜春 汪洁
记者丨庄胜春
主编丨尚晓煜 张宗尧
技术丨夏文 王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