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谱写新篇章)
“抬脚去借书”“免费来培训”,如今,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人们享有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便捷;“夜游博物馆”“打卡图书馆”“组团看美展”,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文化馆听课学艺、到美术馆看展打卡,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年轻人钟爱的新风尚——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系列可喜变化,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乌兰牧骑排演大厅内欢声笑语、琴声悠扬,社区群众在乌兰牧骑队员指导下载歌载舞。精彩的民族歌舞,表达着各族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前所未有,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充实。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建设、运行方式、服务提供、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为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供了依据。
——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优质产品和服务带火文化艺术热潮。
全民阅读热度升级。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1亿多个,书刊文献外借4.2亿余册次。
群众文艺受到追捧。广场舞律动在大街小巷,“村晚”点亮着乡村戏台,合唱蓬勃在大江南北。去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到1.24亿,“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参与人次超过1.7亿。
逛博物馆日益流行。类型多元、主题丰富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展览品质不断提升,文创产品精品迭出,国宝文物屡屡“出圈”,参观人次屡创新高。
广播电视惠民利民。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4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66%。《山海情》《觉醒年代》等重大革命、重大历史和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汇聚强大正能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增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缩小
“从村里到县上,骑摩托车少说也要半小时。”村民黄春连是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的舞蹈骨干,之前学习新舞必须跑到县文化馆,一来一回十分折腾。“那时候村民梦想:要是在村里就能借还县图书馆的书、老师下村来教舞蹈声乐,该是多好。”现在,黄春连和老乡们的梦想成真了——县里派来艺术老师指导声乐、广场舞、传统戏曲;县图书馆的书在农家书屋就能借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把更快、更好地为基层百姓尤其是农村群众服务当成大事来抓,千方百计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中心全覆盖,文体活动更多彩。
各地在广大农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全国数量已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等,在这里都能开展。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甘肃乡村舞台、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安徽农民文化乐园等,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衔接,极大地满足了群众所需。
——总分馆联通上下,好资源共建共享。
之前,县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体系建设,上下缺乏联通,资源不能共享。致力于补短板,各地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让分散、独立的资源形成组织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资源不断输送到乡村,“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交互供给”。截至2021年10月,全国2636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2672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
——流动服务升级快,田间地头欢乐多。
20世纪60年代,河南鄢陵县豫剧团拉着自制的“木板车”上山下乡送戏,很不方便。当板车升级为流动舞台车,剧团“如虎添翼”,老百姓看到的演出也更丰富。如今,放眼大江南北,流动图书车、舞台车,在山间穿梭、林边搭台、河畔歌唱,为老百姓送来欢乐和文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读者周思琪最近遇到了一件“稀罕事”。她想在新华书店买本新书,却被告知:“不用买,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看完还到图书馆就行。”原来这就是图书馆推出的“你看书,我买单”服务,将新书采购权交给了读者。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对接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量增效益,全社会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提升。
——从“政府端菜”转变为“群众点菜”。
“有了‘文化惠民卡’,买书、看演出,自主选择,政府补贴,倍儿美。”北京市民王可盟开心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一改“政府办、群众看”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让群众自主“点菜”。青岛、成都等地通过打造文化超市,采取个性化、“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北京、天津等地发行“文化惠民卡”,将优惠文化产品打包,给群众自主选择权。“超市式”“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亲和力、吸引力、美誉度大大增强。
——从“呆板”“生硬”转变为“时尚”“个性”。
到“城市书房”度过美妙的时光,已经成了浙江温州市民李微娜的习惯。此前,基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常常给人的印象是“呆板”。如今在浙江温州、山东威海等地,城乡的大街小巷、门前屋后、商业街区,一座座装修设计时尚、空间精致和谐、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文化空间十分打眼——“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让人们享受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外来的游客还会前来“打卡”,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从阵地服务转变为“线上线下”。
动动手指,自由点单——浙江宁波市民张钦波说:“现在借书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类似的借还书模式已经在许多城市普及推广。
通过智慧广电,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积极挖掘网络资源潜力,联合各地教育机构开辟教育专区,向中小学生家庭提供免费线上教育课程服务;“公益广告、节目+消费帮扶”等推动乡村特色农产品消费;“空中课堂”在线教育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将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家门口乐享文化(新时代新作为)
记者 郑海鸥
“全长沙图书馆的书都能在这借还,书跑腿,我们享福。”如今,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燕湖村村民肖铎不出村,就能随时过把阅读“瘾”,满足的喜悦挂在脸上。
半年来,村民胡慧参加了书法培训,已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社会机构学,少说也要千把块钱。”胡慧说,“文化站请来县里的专业骨干,培训免费质量还高。”
村民交口称赞的,正是高标准建设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站不仅服务好,而且装修时尚,功能布局合理。培训教室、书法室、服装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传统文化展、高科技展、VR(虚拟现实)自行车骑行等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
长沙将全市文化站图书馆(室)和乡村图书馆(室)全部纳入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根据需求及时流转更换,年更换图书32万册,读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阅读服务。
以前,乡镇文化站可不是这个面貌——设施陈旧,服务跟需求脱节等问题比较普遍。
针对存在的问题,长沙全面实施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润葵说,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民生,近年来连续将每年建设100个标准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工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超过国家标准的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00个,基层文化阵地由“有没有”向“好不好”“均不均”转变。
“年轻人喜欢来‘打卡’!”长沙县福临镇村民汪俊阳时常来文化站参加活动,在他看来,“文化站很有意思!”
文旅融合背景下,长沙积极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文旅融合示范点。福临镇文化综合服务站优化设施功能、健全服务项目,全新打造主客共享的新型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
郭润葵说,长沙坚持重心下沉,建好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让服务更加便捷、更有品质、更加多元,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来,有所乐、有所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新作为)
记者 王明峰
傍晚,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大乘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公益电影+学习强国”活动正在举行,电影银幕上投影出“学习强国”双人对战赛的答题界面,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村民胡著国获胜后赢得了一份小奖品,兴奋地说:“第一次通过电影大银幕比赛答题,有趣极了。”
提前到场的观众纷纷拿起流动农家书屋书架上的书籍翻看起来,当晚放映的是科教电影《交通安全小故事》和影片《金刚川》,受到群众欢迎。
近年来,四川注重发挥公益电影队伍和平台作用,围绕公益电影主线,在形式上拓展映前宣传、志愿者宣讲、宣传单发放、流动农家书屋等延伸服务;在内容上增加了党史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多个主题。全省22条农村电影院线的2500多支放映队成立党史宣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质灾害防治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
成都市每年给涉农社区居民放映上万场电影;雅安市建立完善固定放映点,为群众“量身定制”主旋律电影;攀枝花市为彝族群众送去彝语影片;宜宾市建立中影上罗红色教育影院,打造“党建示范+乡村振兴+文化书屋+职工之家+妇幼之家+休闲健身”的乡镇文化综合体模式。
2021年,四川全面实施“菜单式选片”,推荐影片220部,订购1421部,放映52.6万场,观影人次超789万。此外,宜宾市还拍摄反映当地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影片,形成拍摄、出品、发行、放映“一条龙”,探索公益电影事业可持续发展路子。
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更暖心(潮头观澜)
刘 阳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的精彩。在全国各地,一座座文化场馆在城市拔地而起,惠民利民;一座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遍布城乡,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一个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农村人气高涨,积极对接着乡亲们读书看报、观赏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的需求……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映在笑脸上、舞在脚步中。
公共文化的软件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更暖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对口对味、提质增效,“供其所需”“绩效考核”“点单服务”“订单服务”成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举措的关键词,“高颜值高品质”“有数量有质量”则成为群众反馈最多的词汇。
公共文化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线上、“云端”让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启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打造“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借助各类数字化服务,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城乡群众能够同步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公共文化服务潜力巨大,舞台广阔。我们要用情用心用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