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碧水长流看上游——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实践和启示

2023-07-29 00:06:54来源:光明日报编辑:覃贻花


四川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风景。李陈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眉山洪雅县雅女湖湖边游玩。刘丽群摄/光明图片


市民在合江门与红嘴鸥亲密接触。资料图片


俯瞰合江门。资料图片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考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览三江合流,眺大江东去。在四川宜宾合江门,“长江起点”碑清晰地标注出三江口的坐标。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金沙江和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拉开了滚滚长江向东奔流、恩泽大地的序幕。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考察时来到这里,驻足江边,眺望三江六岸,听取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四川省内96.6%的水系汇于长江,上游责任重大。四川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以务实举措抓好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用心守护着绵延后世、惠泽千秋的一江清水。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来到四川,深入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沿线开展调研。

1.重点攻坚,重现鸟飞鱼跃的盛景

风车草、美人蕉、芦苇、香根草……调研组来到眉山市仁寿县城南综合污水处理厂,穿过厂区,便步入一个湿地公园,这里水草丰美、绿意盎然。清冽的流水从公园尽头源源冒出,流向远方。出水口并排陈列的几个透明量筒里,厂区出水、湿地出水和自来水同样透明澄澈,从外观上难辨彼此。

“污水经过厂区处理后,再经湿地净化,出水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仁寿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吴建华说,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水平潜流湿地+硝化湿地+高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湿地出水水质优良,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仁寿是四川的人口大县,用水多,来水少,沱江支流球溪河长期处于容量小、负荷重的状态,多年前,水质长期为劣Ⅴ类。

2018年以来,仁寿县在球溪河流域建设了95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5.84万余吨/天,建成配套主管及支管网约600公里,球溪河流域城市、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5%、76%。

沱江流经四川城镇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实力强的区域,承受着高强度的开发,一度成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2018年,四川打响了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川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芮永峰介绍,四川细化20项整改任务,制定具体措施189条,同时编制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将流域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分年度、分单元明确考核目标,力促沱江水质稳定达标。

2019年9月,《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四川首次以立法方式推进单独流域污染治理,对沱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园区、化工项目、高污染项目作出严格规定。

“‘十三五’初期,沱江16个国考断面只有1个达标,到‘十三五’末只有1个不达标,2022年已经实现了全流域达标。”芮永峰说,常抓不懈治污,使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四川主要河流之首,沱江流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

调研组了解到,长江在四川的另一条重要支流岷江,也实现了水清岸绿的“逆袭”。随着下游航电工程建成,岷江在眉山市青神县形成了2万亩平湖,成为开展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6月22日,2023全国桨板暨桨板球公开赛在此开赛,不仅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家俱乐部、近600名运动员在青神湖上激烈角逐,还吸引了6.7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观赛、游玩,带动旅游消费3000余万元。

在泸州,老鹰坵湿地公园芦苇连片、鸟飞鱼跃,已成为当地群众最爱的休闲打卡地。眼前的景象告诉游客,这个曾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作为典型案例曝光的地方,作出了不少改变。

“2018年10月被通报,我们马上就开始进行整改,2019年11月完成整改销号。”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晓琼说,老鹰坵附近有居民约2万人,以前截污管网体系不完善,污水溢流长江,人们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整改完成后,这里成为珍稀鱼类和鸟类青睐的栖息地,还建成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

干流与支流联动努力,四川水环境大为改善。2022年,四川全省203个国考水质断面中有202个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率达99.5%,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体,达20年来最好水平。

2.久久为功,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有着“中国酒城”美誉的泸州,已经建成以白酒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化、集约化、全产业链的白酒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90余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70亿元。

“酿酒会产生污水吗?是怎么处理的?”“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泸州酒谷清源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春带领调研组穿过酒业园区连片的厂房,进入一个小山坳,一个草木葱茏的公园映入眼帘。

“想不到吧,这是一个污水处理厂!”张万春介绍,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设备深埋地下,杜绝了污水暴露、臭气外泄,地面还建有群众喜爱的开放式休憩乐园。

张万春说,该污水处理厂针对酒业污水的特征,采用先进的膜工艺,确保出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园区企业的污水经过各自预处理后,全部汇集到这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问题不只存在于长江及其重要支流,四川有大小河流8000多条,治水任务艰巨。四川如何扛起上游责任?

“当前,四川治水主战场已转向小流域。”芮永峰说,如果说大江大河是生态系统的大动脉,那么,小流域就如毛细血管一般,分布在广袤的乡村、城镇,小河清才能大河净。

2023年四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县级城市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四川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也提出,以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四川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816条小流域河流,许多未设国省考核断面。四川针对场镇生活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和河道岸线生态修复等重点难点,统筹推进流域深层次治理和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走进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龙滩社区,瓜果之香扑面而来。蜿蜒的硬化道路串起家家户户,路旁草木繁茂,鲜花盛开,穿村而过的龙鹘溪清澈见底。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前庭后院绿意盎然。院舍的主人掀开菜园里的一块水泥板,正从池子里舀水浇菜。

“我们在农户家建设无动力五格净化池,生活污水处理后能达到四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可用于果蔬灌溉。”丹棱县生态环境局水股负责人蒋汉勇说。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丹棱县采用五格净化池,以“格栅沉渣池—调节池—厌氧发酵池—沉淀池—生态湿地”的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处理。净化池占地很小,上覆水泥板,无异味溢出。

“一个容积4立方米的净化池造价约3500元,可以有效处理5口之家的生活污水。除了定期清掏之外,不需特别维护,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蒋汉勇说,丹棱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分散居住的农户都建成了家庭式净化池,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

“我们因地制宜,采用纳管治理模式、集中治理模式、分散治理模式等三种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骆仕明说,眉山对靠近城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纳管治理;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建设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地形地貌复杂、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鼓励农户采取家庭式净化池的模式处理。

截至目前,眉山累计建成350余座集中处理设施,24.3万余座分散式处理设施,实施28.5万余户农户生活污水纳污接管或综合利用;648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占比90.6%,受益农户累计达52.8万户,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截至2023年6月底,全省66.34%的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3.绿色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调研组来到宜宾的三江口长江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岷江与金沙江。两江在此“相聚”,长江一路奔流,出三峡、过平川、入东海,将沿线城市串珠连线,形成了我国经济的“金腰带”——长江经济带。

“我们是起点,要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玉为说。

以前的长江岸边,有不少渔民捕鱼为生。如今,渔船早已不见踪影,渔民的生活从江中转移到岸上。

“我从捕鱼人变成守护者。这几年禁止钓鱼、捕鱼,守护是值得的!这里,一米多长的青鱼常常现身。江里游泳的人常开玩笑:‘游泳的时候别撞上大鱼!’”长江护渔人唐胜容感触颇深。

就在不久前,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时隔23年后,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长江宜宾江安段天然水域实现自然繁殖。这意味着长江鲟栖息地修复和野外种群的重建跨出关键一步。

站在三江口远眺,对岸白塔山下有一幅醒目的标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今,这句话早就变成了共识: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江起点向北5公里的地方,曾是宜宾沿江工业区,化工、热电、水泥、造纸等老工业企业一度“围江”布局。宜宾先后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对数十家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分步入园或关停。

曾经,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天原集团,原厂区距离长江岸线不足百米。“我们主动全面永久关停老厂区,并实施了老厂区整体搬迁‘退城入园’‘腾笼换鸟’。”该企业环保管理总监唐昌运告诉调研组,该企业从氯碱产业切换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2022年成功上榜“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前500家排行榜”。

宜宾,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其中,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调研组来到位于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的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片繁忙景象。

“2019年签约后,四川时代6个工厂已建成投产,在职员工1.5万人。”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外联部部长杨伟平说,四川时代已拥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准的锂电池制造基地和绿色零碳产业园区。截至5月,四川时代累计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动力电池产量的15.5%、装车量的24.4%。

相关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宜宾已集聚正负极材料、铜铝箔、隔膜、电解液、结构件等六大组件和回收利用项目110余个,投资额超2700亿元。

有这样一组数据:宜宾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规模迅速壮大,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迅速发展到2021年160亿元、2022年近900亿元。短短几年间,宜宾落户100多家动力电池产业企业、近20家光伏产业企业、150多家数字经济产业企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宜宾的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会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宜宾的华丽转型,是四川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向未来,四川将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4.四川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启示

四川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扎实做好生态系统治理,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22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202个,占比99.5%,优良率位居全国第二。四川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树牢上游意识,层层夯实治水责任。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四川强化使命担当,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总河长,省级领导任13条主要江河级河长湖长;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要求各级河长既“挂帅”又“出征”,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统一督查、统一考核,实现河湖治理“九龙治水”向“一拳发力”转变,切实推动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系统推进流域治理。河湖治理保护需要系统思维,精准找出制约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和症结所在,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运用管理、技术、工程手段,解决河湖治理中的瓶颈问题,以坚实的法制保障,筑起江河保护的法律屏障。四川制定主要江河“一河一策”保护方案、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小流域水质达标方案,实施枯水期和汛期污染控制;组建专家团队,建立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驻点跟踪研究机制,深入地方“解剖麻雀”找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制定岷江沱江排放标准、水产养殖排放标准,陆续出台沱江、嘉陵江、赤水河等流域保护条例,为流域治理保护奠定法治保障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以美丽河湖支撑美丽四川建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水生态环境的期盼日益强烈。四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城乡黑臭水体治理与水景观打造相结合,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流域治理水平,完善美丽河湖建设制度体系,在解决群众身边用水问题的同时,实现水生态价值转化和水文化价值挖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深层次的需求。

坚持绿色发展,为河湖治理保护提供不竭动力。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四川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美丽四川建设纳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进行整体谋划,多措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建设,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秸秆全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和协同发展样板区,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机制,长效保障流域治理成效。这些措施,为生态治理保护提供了动力,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陈劲松、李晓东、章正、周洪双;四川省环科院规划所所长佟洪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