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四川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胸怀“国之大者”,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高师生获得感幸福感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聚焦强国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
7月7日,中共四川大学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决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水平、创新引领能力、社会服务成效等10个方面,对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决定起草和会议召开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学校各方面意见建议并开展分组讨论,统一认识、凝聚合力,增强信心、提振精神。这是我们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学校党委书记甘霖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四川大学坚持学思践悟,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学习研讨,深入思考“强国建设,川大何为”,进一步健全党委议大事、抓大事、管全局,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学校领导班子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学科建设、领军人才育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提高等事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开展调研,着力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
主题教育期间,四川大学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独立或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64门,顺利完成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生物治疗、口腔疾病防治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新增两个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0项成果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顺应时代需求优化学科结构
四川大学校领导深入院系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充分研判学科优势与短板,准确梳理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结构方面的突出问题。调研发现,学校二级学科过多,学科资源难以聚焦,部分二级学科对接国家需求不够精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校长汪劲松指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四川大学要在基础研究上体现川大担当,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展现川大作为,要在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上开展川大探索,要在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上作出川大贡献。”
学校系统梳理国家急需领域和重点建设领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人才培养需要,发挥学科优势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学校已对一批二级学科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调整二级学科后,相关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释放了学科资源,有利于学科集中资源聚焦优势特色方向建设,也为进一步布局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发展前沿的新学科奠定基础。
践行宗旨解师生“急难愁盼”
现场投递、现场扫描、现场预审、线上审核、自动归档……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智能财务投递报销机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帮助师生实现了全天候一站式财务报销。在主题教育中,学校着力解决师生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川大学把为师生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活动,以师生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切实解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整治校园环境、改造学生宿舍、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财务信息化工作水平等师生“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强化校企合作,校班子成员带头到大院大企访企拓岗,校院两级开展190余次访企活动,举办线下宣讲会702场,线下双选会68场,线上宣讲会405场,空中双选会163场。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毕业生,完善“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就业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