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滚滚东逝,大运河贯通南北。江河交汇处,江苏镇江的西津古渡临江而立。走进这里,青石板路面在脚下蜿蜒延伸,石板中间留下的深深车辙印,诉说着旧时的繁华忙碌,记录下千年的沧桑变迁。
春日暖阳下,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的乡情研学之旅从西津渡开启。站在待渡亭旁,指导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当年王安石过江写下这首诗,就是从这里乘船北上……”
西津渡始成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以后,这里成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和漕运枢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用低吟浅唱的诗篇写尽西津古渡的繁华。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由于江滩淤涨、江岸北移,西津渡日渐远离江岸。到上世纪末期,这里已不再有渡,附近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匮乏,居民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当地启动对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秉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修缮原则,健全街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经过多年修整,西津渡重新焕发生机。如今这里集聚了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镇江最为醒目的文化地标之一。
4月21日,游客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沿着古渡口拾级而上,街道两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古街的正中是始建于元代的昭关石塔,至今已矗立700多年。庄严的气度,吸引着游人到此驻足留影。
距离石塔不远的拱门边,展示着一处考古挖掘坑,坑内高低错落排列着不同时期的道路基底:清代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设,明代路面是规格一致的灰砖,宋元时期和唐代路面为夯土层,最底层的则是古人在山体上凿出的原始栈道,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
“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到今。”游客站在这里,古渡的千年历史记忆被悄无声息地复原在眼前。来自上海的游客陆先生驻足感叹:“虽然只有短短几米长,就已经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
夜幕降临,西津渡迎来了颜值的巅峰时刻。屋檐上挂着的灯笼亮起,沧桑古街变得朦胧而神秘,檀板敲打,京胡伴奏,街角的尚清戏台灯火辉煌,传统戏曲表演轮番登场。夜市里的人声不绝于耳,锅盖面的香气飘散,烟火氤氲。
但西津渡也并不全是热闹繁华。走出主街,拐进旁边的一条小巷,就能看到紫藤垂落的长廊,三五位老人在夜色中悠闲散步。几只猫趴在电动车座椅上小憩,偶有游人经过也未惊扰。
夜深,守望千年的古渡终于沉沉睡去。第二天,她又将在人间烟火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