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夺命毒药”家家户户都有!致1岁宝宝中毒身亡,家长请小心→

2024-05-26 10:39:43来源:健康成都官微编辑:杜馥利

对于1岁4个月的成都宝宝小希(化名)来说,从在家里活蹦乱跳,到危在旦夕被送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只经历了短短7个小时。

之前在家里,小希独自玩耍时突然倒地昏迷并身体抽搐,家人赶过来一看便惊得魂飞魄散:“小希不知怎么竟然把家里放置的蚊香液瓶子打开,喝了里面的蚊香液!”

家里人赶紧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医院,但病情急转直下,小希很快出现呼之不应,四肢强直伴抖动,面色唇色发绀,双目向上凝视,伴口吐白沫,四肢冰凉等危重症状,当地医院无法处理,又马不停蹄转入了成妇儿治疗。

小希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时,一直呈昏迷状态,面色唇色发绀。家长说,不清楚孩子喝下的蚊香液是什么成分、喝了多少,无法提供有效的线索。

医生立即给了孩子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进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希望能缓解中毒的状况。


患儿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

但经过5天全力抢救治疗,小希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出现进行性加重恶化,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悲剧,是发生在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一个真实案例,而且像这样的儿童因误服、误用灭蚊驱蚊产品而中毒入院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家家户户都有的蚊香液,怎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还能用吗?


为了避免宝宝遭受蚊虫的叮咬

驱蚊液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但各位爸爸妈妈们

你们是否有仔细阅读说明书及注意事项?


心细一点的家长表示肯定看过!

“我选的都是儿童专用驱蚊液!”

那你是否注意到外包装上

“微毒”“卫生杀毒剂”等字样呢?



要知道

电蚊香属于农药的一种

也被称作卫生杀虫剂


目前市面上的电蚊香,常见有效成分包括:高效氟氯氢菊酯、右旋胺菊酯、氟氯醚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胺菊酯、醚菊酯等。这是一类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能生物降解等特性的合成杀虫剂。这种物质能麻痹蚊子的神经,使蚊子无法动弹,达到除蚊的目的。

划重点:是“低毒”,不是无毒!

一般来说,蚊香液气化之后扩散到空气中,被人体接触或吸入,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液体状态被误服入消化道后,危险可就不容忽视了,特别是儿童各脏器比较娇嫩,新陈代谢旺盛,代偿能力差,如果在有毒成分降解之前就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粘膜接触,都将对健康造成威胁。


国内曾有研究,对3114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的案例进行了分析,误服这类药物占所有药物中毒的28.87%,其中<18岁儿童和青少年误服占拟除虫菊酯类中毒的83.46%。换句话说,这类中毒超过五分之四的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



夏天蚊香液几乎每家每户标配

怎么判断

娃娃有没有蚊香液中毒呢?

蚊香液中毒有哪些表现?

蚊香液中的有毒成分首要危害神经系统,中毒后的表现形式多样。

可有头痛、头晕、胸阿、视力模糊、心律失常、昏迷、惊厥、抽搐、咳嗽,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困难、喉咙痛、恶心、呕吐和腹痛、口腔溃疡、分泌物增多和(或)吞咽闲难、胃食管溃疡,糜烂性胃炎、皮肤烧灼感、刺痒、皮疹等表现,昏迷和惊厥是危及生命的主要表现。

一旦发现娃娃误服

及时诊治就尤为重要

家长必须快速做出反应

发现孩子误服怎么办?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急性中毒潜伏期为2-24小时,多数6-8小时,早期可无症状。如发现孩子误服,立即到医院就诊。

如果情况严重,第一时间拨打120!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初步处理,等医生到场施救。注意不要擅自催吐,防止引起黏膜灼伤、误吸等二次伤害。


怎么去避免娃娃蚊香液中毒呢?

有一个很直接的方法

那就是不用电蚊香

尽量采取物理驱蚊的方式

如蚊帐、电蚊拍等

但是如果家里有特殊需求

一定要用电蚊香的话

可以从挑选和使用两个方面避免中毒

如何挑选

1. 到正规商店购买,认真查看说明书,注意查看效期,不购买无“三证”产品;

“三证”号:农药登记号或临时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

2. 避免购买毒物含量高的产品。

如何使用

1.最好选择室内无人时驱蚊灭蚊;

2.避免长时间使用蚊香液,避免放在头部,减少烟雾的吸入;

3.注意通风;

4.将蚊香液放置到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触误食。

最后,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差

家长疏忽或者误喂药物、毒物保管不当

都可能成为儿童中毒的元凶

家长们要时刻注意娃娃安全

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如果发生意外 必须及时做出反应

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保护儿童从我做起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

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

减少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