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梁春平——穿行丛林雪山 守护自然之美

2024-06-20 09:21:54来源:人民日报编辑:梁庆


人民日报记者 游仪


梁春平(左一)和同事查看红外相机。受访者供图

层峦,微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巡护员梁春平穿着胶鞋,比着树干高度,在距地面1.3米的位置,用红色油漆刷上一层印记。帽檐下的一张脸,黝黑,泛红;镜框下的一双眼,明亮,专注。

“最近我们在做大样地监测,每隔5年一次,观察指定区域内6万多棵树的生长情况。”梁春平手不停,话匣子打开。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穿梭丛林之间、攀登雪山之上、行走溪涧两畔……46岁的梁春平已坚守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26年,足迹踏遍保护区内九成以上的区域。

平均每年步行2000多公里山路

在山水间成长,梁春平从小就跟着父亲护山。东瞅瞅、西看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他最为珍惜。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梁春平选择回到平武,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绿水青山。

兜里塞满干粮,壶中装上热水,一大早,梁春平就和队友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巡护路线长短不一,长的能有30多公里。我们都是自带干粮,就着榨菜吃点馒头和鸡蛋。”梁春平说。

“巡护一趟,基本要在10个小时以上。”梁春平说,自己平均每年得走2000多公里山路,对于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每年至少要巡4回。“如果无法做到当天往返,还会带着睡袋和气垫上山,搭个简易帐篷,就在山里过夜。”一旁,队友李芯锐忍不住插话。

山中巡护,并不轻松。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与天气突变,还得随时提防野生动物出没。“有一回,我们距离一只野生大熊猫就几米远,它鼻子上冒的热气都清晰可见,当时大家都慌了神,现在回想,这么近距离观察野生大熊猫倒也难得。”梁春平说。到了冬天,大伙背着沉重的行囊巡山,走上一段路便是一身汗。越是流汗,越不敢停,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稍作停歇,汗水就会结冰。

对于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梁春平已然如数家珍。从采集动物活动痕迹,到阻止偷猎、盗采药材等行为,再到更换红外触发相机电池,他承担起许多动态监测、保护生态的责任。“就拿监测记录来说,以前巡山,纸笔记下时间和动物痕迹就行,现在不光海拔、经纬度要记录精准,还会拍下影像资料留存。”而随着无人机、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投入应用,巡护工作越发得心应手。

连续17年监测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大学读的专业与野生动植物毫无关联。等到做上巡护工作,短板逐渐显现,梁春平进入了新的学习状态。

“从掌握野外生存技巧,到辨认羚牛、雪豹等的痕迹特征,我一边巡山,一边积累知识。”梁春平说,那段日子,他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埋头苦读,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2006年,保护区将两栖爬行类动物纳入监测范围,但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巡护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梁春平赶紧报名,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他又翻阅大量资料,结合标本记忆动物物种特征,并应用到工作场景。

“这是华西蟾蜍,耳后腺很明显,身上有小的不规则疣粒……”对着电脑上的两栖动物图片,梁春平熟练地介绍着动物的特征。梁春平先后参与了几十个王朗片区科研监测与合作项目,并连续17年监测保护区内的两栖爬行类动物。

梁春平回忆,有一次,一只野生大熊猫不慎闯入村民家中,随后被送至王朗片区救助中心体检、喂养。那段日子,巡山之余,他就帮着砍竹子、做米糊、扫圈舍。半个月后,确认大熊猫身体无碍,这才放归山林。

在李芯锐眼中,梁春平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最近,我计划系统学习苔藓类植物相关知识。”梁春平说,“王朗片区有30多种苔藓类植物,有一些我光听过,却不认识,需要尽快补齐知识短板。”

在孩子心里埋下热爱自然的种子

“对面山坡上跑的是什么动物?”“杜鹃的叶子为什么会卷起来?”……穿行丛林间,小朋友们不时抛出问题,梁春平则一边带领他们徒步,一边耐心解疑释惑。

带着小朋友徒步,已经成为梁春平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开始,他就主动为来王朗自然保护区研学的小朋友们提供自然教育。去年,梁春平多了一个新身份——平武县首批自然教育讲师。“最近来我们这里研学的人比较多,一来就是几十个人。”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带队老师不仅要提前踩点、规划路线,还要配齐医药箱、氧气瓶等保障物资。梁春平说,小朋友们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自己不仅带着他们徒步、观察自然,还会指导他们安装红外相机。

在梁春平看来,红外相机的摆放位置和安装角度都有讲究,既要找准动物活动痕迹,又要确保能够拍到完整画面。在这过程中,他会把野生动植物的知识细致地讲给孩子们听。

近年来,保护区组织开展了动植物识别、观鸟、探秘大熊猫生存环境、红外相机安装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此研学。“自然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搭建亲近自然的桥梁,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热爱自然的种子。”梁春平说,希望能够通过自然教育,让更多小朋友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