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后 美俄又陷入“核对峙”?

2024-06-24 07:21:08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刘波

本周,俄罗斯海军核潜艇在6天后结束访问古巴,在此期间美国海军也派出核潜艇抵达古巴;美俄核潜艇的同时出现,让高度关注的媒体认为有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子”。

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整整62年后,难道美俄又陷入了“核对峙”?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认为,俄海军编队高调现身美国“后院”,表明“其仍然拥有一支可以向远洋投射力量的海军”。

而俄“军事观察网”则指出,这是俄开展战略突围的标志,更是对美国的“直接警告”。

当地时间6月17日,古巴首都哈瓦那。

在聚集在港口人们的挥手致意中,俄罗斯核动力潜艇喀山号离开哈瓦那湾,紧随其后的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结束了对古巴为期6天的访问。

对哈瓦那的古巴民众而言,这就是一次来自友好国家海军的访问。


6月12日这支由核动力潜艇、护卫舰、油轮和救援拖船组成的俄舰艇编队进港后,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参观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及“喀山”号的甲板。

普通民众和游客也得以排队参观舰艇,近距离接触俄海军。


古巴民众 昆萨达: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见过这么大的船,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目睹这样的景象。

对于一些军事迷来说,这更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古巴渔民 安东尼奥·纳维亚:我一直是这些事情(军事)的爱好者,我喜欢阅兵式和这些活动。

不过,对于南部佛罗里与哈瓦那只有169公里的美国来说,看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沙利文:这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事情,我们在事件发生前几天就公开了这件事,这样全世界就能了解情况也知道我们在关注。


据报道,由于俄海军舰艇一度距离佛罗里达州外海只有“不到30海里”,美军出动了伯克级驱逐舰、P-8反潜巡逻机以及海岸警卫队“传奇”级巡逻船等进行“严密监视”。

这立即被美国媒体看作是“加勒比海上上演的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


CNN报道称,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穿越了美军反潜阵列”,这才成功掩护“喀山号”核潜艇进入哈瓦那港。

而据俄国防部通报,这支舰队是在大西洋完成“高精度导弹武器”训练后抵达哈瓦那港的。


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导弹护卫舰指挥官 帕维尔·科诺夫:舰上人员,包括战斗人员在大西洋上进行导弹训练时,演练了用远程高精度武器打击敌方目标。

而这正是让美国媒体最为忌惮的。


“喀山号”核潜艇,俄海军最先进的“亚森-M”级攻击型核潜艇,搭载72枚被称为“新一代航母杀手”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可攻击陆基和海基目标,对美国海军制衡能力强大。

“锆石”导弹最快速度达9马赫,这意味着如果从哈瓦那发射,几分钟内可以打击到美国南部沿海几乎所有大城市。

这对于喜欢常年在别国家门口耀武扬威的美国而言,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


“俄核潜艇编队此访是‘彻头彻尾的挑衅’!”——美国广播公司网站

就连轻描淡处理的沙利文也不得不承认,这次“喀山号”核潜艇进入哈瓦那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沙利文:有一点很明显,我想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他们有一艘潜艇与这次港口访问有关,这是他们以前从未有过的。

不过此访拿捏的微妙之处,正像古巴政府所说,到访的舰队并未携带核武器。


古巴民众 奥提兹:这是一次友好的访问,感受不到任何战争的氛围。

美官方也称,并不认为俄军的演习构成了“威胁”,普通美国民众更是如此认为。


在古巴旅行的美国游客:这只是一次访问,我不认为这对美国构成威胁,这是我的看法。看到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趣,因为我来自那里,我也在我的国家看新闻。对我们(美国)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威胁。

谁也无法忽视俄军这次访问带来的重大意义。

但问题是,为什么俄罗斯在此时派出护卫舰和核潜艇前往古巴?


俄舰艇编队抵达古巴当天,俄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与到访的古巴外长罗德里格斯会谈时的一番话,似乎给外界提供了某种线索。


俄罗斯外长 拉夫罗夫:我们感谢古巴朋友对乌克兰局势的原则立场。从一开始,哈瓦那就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是“乌克兰”!英国《卫报》称,由于西方大打“代理人战争”,加大援乌力度,俄同西方关系正面临高度紧张,俄舰艇编队访古是普京的一次提醒和“示威”。


半岛电视台拉美问题专家 法赫: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因为刚刚在五月底,美国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俄罗斯说,好,如果你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将与古巴互动。西方希望在乌克兰问题上寻求拉美国家支持的尝试失败了。俄罗斯正在利用这一时机。


事实上,与古巴只有一水之隔的美国并非不明白这个国家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88年来首位访问古巴的美国总统。

不过,后面两任总统特朗普和拜登,都没有继续采取缓和与古巴关系的做法。


半岛电视台拉美问题专家 法赫:我们必须了解美国的国内政治。特朗普或者说任何总统候选人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摇摆州)佛罗里达州的选票,那里居住着许多反对古巴现行政策的古巴裔美国人。不要忘记,历史上几次选举佛州的选票都是关键。正如我所说,这些不同政见者让特朗普赢得选举,他对古巴采取了非常敌对的态度。拜登正在使用同样的伎俩,为了他们11月的大选,他需要这些选票才能击败特朗普。


6月13日,“喀山号”核潜艇抵达哈瓦那港第二天,美国南方司令部就向古巴关塔那摩湾美军基地派出“海伦娜”号核动力快速攻击潜艇!

南方司令部随即发表声明称,美军核潜艇的行动是“事先计划好的例行港口访问”的一部分。

外交辞令背后,美俄两个核大国的核潜艇同时出现在古巴,却让外界看到了危机的影子。


“在美国升级俄乌冲突背景下,俄舰艇编队到访古巴已‘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

俄军事专家巴拉涅茨认为,俄军事力量可能重返古巴,对美国来说将是“极为痛苦的”,甚至能让美国联想起62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


时任美国总统 肯尼迪:美国人民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重建我们的实力。相对于苏联的实力,我们的实力是属于自由世界的。为了未来的谈判能够取得成果,光靠口头上的强硬是不够的,不能缺少长期规划和军事力量。


1961年,肯尼迪刚入主白宫便采取了强硬的反苏政策。

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加了50%,能搭载核导弹的轰炸机数量也增加了近一倍。

肯尼迪希望推翻古巴卡斯特罗政府,扶植一个对抗苏联的冷战盟友。

但在同年4月17日,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以失败告终,这使古巴与苏联关系走得更近。

1962年10月,美国派出U2间谍飞机前往古巴执行绝密侦察。

随后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宣称苏联正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美国将做出强烈反应。


时任美国总统 肯尼迪:晚上好,我的同胞们。本届政府按照承诺,在过去一周内对古巴岛上的苏联军事集结进行了密切监视。明确的证据表明一系列进攻性导弹基地正在准备之中。为了阻止这种侵略性建设,我们将对运往古巴的所有进攻性军事装备进行严格检查。从任何国家或港口开往古巴的所有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货物都将被阻拦。


实际上,是美国先把可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运送到紧邻苏联的土耳其,让苏联感到莫大威胁,也在古巴进行核武器部署。这相当于美苏都将“匕首”抵到了对方的脖颈处。

古巴导弹危机起因是企图威慑对手,却让两个核大国走向迎头相撞,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直到1962年10月28日,美苏经过多轮较量,以苏方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美国也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并承诺不入侵古巴为结局,古巴导弹危机才落下帷幕。


不过,美苏之间的核武器较量却远未终结。

在半个多世纪后,在对手最薄弱的要害处展示力量,依然是威慑的基本手段。

而当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阴影,在美国人心中也仍未散去。


记者:你认为他们没有(在古巴)转移或部署任何导弹之类的东西。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沙利文: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古巴人也发表了自己的声明,强调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相信古巴人的话。但是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方式,没有看到那种程度的事情,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对美其实也是在软硬兼施上拿捏好分寸。

俄军舰队开到了哈瓦那,却提前放风称未携带核武器,传递出的信息无非就是,展现远洋部署和作战能力,显示自己有打击美国腹地的能力,但并不想毁灭美国。


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 莱奥格兰德:俄罗斯军舰访问古巴是普京在提醒拜登,莫斯科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挑战华盛顿。这种地缘政治联盟让人看到冷战的影子。但与第一次冷战不同,古巴人现在不再被莫斯科在意识形态上所吸引,而是经济上的必要性。


对美国来说,俄舰队离开哈瓦那港后的下一个目的地仍然未知。

但美国官员预计,俄舰整个夏天都将留在加勒比海区域附近,可能还会在委内瑞拉停留。

除了核威慑之外,俄还可能采取其他措施加强对美威慑,如在委内瑞拉建立陆基远程导弹基地,或将伊斯坎尔德弹道导弹、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等扩散到其他国家。

而这又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时过境迁,今天的美俄与古巴导弹危机时的美苏已有很大不同。在当前的游戏规则下,双方都在展示自己的威慑力,不过也还不想彻底激怒对方,更没有到要“掀桌子”的地步。

而另一方面,核大国的“边缘游戏”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确是愈演愈烈。

从北约秘书长扬言将部署更多核武,到美国不惜巨资更新现有核弹头和运载平台,近期美俄“核对峙”的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国际热议话题。


6月17日,就在“喀山号”核潜艇离开哈瓦那港后不久,俄总统普京踏上访问亚洲之行。

出访首站是朝鲜,这立即吸引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美联社高级视频记者 拉斐尔·韦伯:这是普京24年来首次重返平壤。对朋友和邻居来说,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去年在俄罗斯会见了普京,所以这是一次回访。

尽管东西远隔半个地球,但普京访朝与俄舰艇访问古巴几乎同时发生,耐人寻味。

在外界看来,俄朝关系的升温,与两国都面临美国的“战略压力”有关。


俄罗斯总统 普京 :今天,我们正在共同反对美国及其卫星国的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做法。

不过,西方媒体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于此。

英国《经济学人》称,去年9月金正恩访俄后,朝鲜向俄运送了约1.1万个集装箱的军火。对于西方的各种造谣,俄朝双方都予以否认。

6月18日,即将卸任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谈时,更露骨地宣扬所谓“朝俄威胁论”。


北约秘书长 斯托尔滕贝格:当然,我们也担心俄罗斯在导弹和核项目方面,可能向朝鲜提供的支持。我们看到俄罗斯从朝鲜得到了多少军事支持。


实际上,此前的6月4日,韩国单方面解除《9.19军事协议》,直接导致朝韩关系空前紧张。

而6月17日,白宫国安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用“魅力攻势”来形容普京的出访,可谓点出了美国担心的根源。


6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开着俄罗斯国产的“奥鲁斯”轿车,载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平壤街头兜风。

这似乎向同样对豪车的性能了如指掌、曾经当过二手车推销员的美国总统拜登,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路透社都用“罕见的访问”来形容普京这次亚洲之行。

而普京随后第二站访问越南,更让美国切实感到了压力。

因为,美国在这两个地方,都曾经吃过败仗。


路透社称,俄越关系密切引发了美国“谴责”和“严厉回应”。因为美国总统拜登去年刚访问越南,并将美越关系从“全面伙伴关系”连升两级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对此普京心里自然有数。


俄罗斯总统 普京:至于我们所谓的西方伙伴的反应,你说我显然没有预料到。不,恰恰相反,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反应。


从俄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古巴到普京访问朝越,俄罗斯正在从亚太、拉美等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区实现战略突破,削弱美西方制裁等带来的战略包围和压迫。

不过在6月20日这次结束访越前的记者会上,普京被媒体记者问得最多的依然是核问题。


俄罗斯总统 普京:我们知道潜在的敌人正致力于此,涉及减少核武器的使用,降低使用门槛,特别是正在开发超低能量爆炸核装置。我们知道,在西方的专家圈子里,有人认为这种武器可能会被使用。这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怕的。

普京表示,俄罗斯正在关注全球安全局势变化,考虑改变本国发展核力量的指导思想。

俄军核力量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俄罗斯总统 普京:它(使用核装置)可能并不可怕,但我们必须注意它,我们是否注意它,这与我所说的我们正在考虑可能改变我们的战略有关。我们还不需要预防性打击,因为在报复性打击中,敌人肯定会被消灭。


频频出现的涉核话题折射出的,正是近期北约和俄罗斯在激烈对抗中,“核斗法”螺旋升级的新动向。

5月21日,俄罗斯宣布开始第一阶段非战略核力量演习,就准备使用非战略核武器进行实战化演练。这引起西方的极大关注。


美联社记者 莫里斯:俄罗斯国防部启动了涉及战术核武器的演习,这是对莫斯科所谓的西方挑衅性言论的回应,似乎是对西方高级官员加深军事介入乌克兰的警告。


俄南部军区开始演练如何获取“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专用弹药、装备导弹,并秘密移至发射区准备发射;俄空天军则演练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装备特殊弹头并飞入巡逻区域。


美联社记者 莫里斯:与可以摧毁整个城市的装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同,战术核武器的威力较小,它们的当量约为1千吨。相比之下,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是1.5万吨。这些武器可以非常小,因此可以在卡车或飞机上分散携带。它们被设计用来对付战场上的部队,战术核武器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过,它们也不受国际军备控制协议的约束。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俄罗斯对北约试图直接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发出的警告信号。

然而仅仅两天后,5月23日,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沃罗涅日-DM”战略预警雷达就遭到了来自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战略预警雷达是侦测对手发起核打击的“眼睛”,对其攻击意味着攻击对方战略武器资产。


俄罗斯前驻北约代表德米特里·罗戈津在社交平台X上指责“是美国策划了这起袭击”。

“此类行动将使世界更接近核战争”——俄罗斯前驻北约代表德米特里·罗戈津


而就在西方议论乌军袭击是否会触发俄使用核武器的红线时,6月3日,美国B-52战略轰炸机绕飞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周边。

6月4日,美在加州范登堡试验场试射“民兵Ⅲ”型战略核导弹,携带弹头的洲际导弹以每小时2.4万公里的速度飞行6400多公里,到达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试验场。

美方宣称,试射是为了展示“核力量的战备状态”,提振对美国“核威慑的信心”。

此举与俄非战略核力量演习之间的对抗意味不言自明。

美国赤裸裸的核边缘游戏,让俄罗斯再次作出反应。


俄罗斯总统 普京:出于某种原因,西方认为俄罗斯永远不会使用它(核武器)。我们有我们的核原则,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人的行动威胁到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认为有可能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


按照2020年《俄联邦核威慑国家政策基本原则》,触发使用核武器的条件包括“对俄罗斯重要的政府和军事设施的打击”,当然最终解释权在俄罗斯手里。

6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做出了比较缓和的表态。


俄罗斯总统 普京:在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核武器)。我不认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我们不排除对这一原则做出改变的可能性。


而在普京发出“不排除改变核政策可能性”的警告后,俄国防部6月12日又启动第二阶段非战略核力量演习,目的是保持俄与白俄罗斯非战略性核武器的战备状态。


白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 穆拉韦伊科:所有应该制定的控制标准都提前完成,执行清晰,没有大惊小怪。我对我们的机组人员、飞行员、工程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感到满意。白俄罗斯武装部队已准备好使用特种核武器。


事实上,早在去年3月,俄方就宣布,应明斯克要求将在白俄罗斯境内部署战术核武器。

同年6月,普京证实第一批战术核武器交付给白俄罗斯,并表示美国多年来一直在盟友领土上部署战术核武器,俄罗斯只不过做了“和美国一样的事”。

而在1年后,白俄罗斯宣布做好使用核武器准备,就是针对北约的军事压力进行制衡。

不出意外,6月12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马上宣布,针对俄近期的涉核言论和演习,北约有必要调整其核能力并展示核威慑力的有效性。


北约秘书长 斯托尔滕贝格:北约的核威慑力量是我们的终极安全保证和终极威慑力量。这是经过了很多年才发展起来的核共享安排。也就是美国在欧洲拥有核武器,盟国提供飞机、保管、指挥、控制和支持。这一切构成了确保北约全面威慑和防御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部分。


实际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在拓展升级欧洲核力量方面已经有过多次动作。

据美国《政治报》网站透露,美国加速向欧洲多个基地部署“升级版”核弹B61-12,截至2023年,已在比利时、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6个空军基地部署了上百枚核弹。


“冷战结束以来,我们从未见过核武器在国际关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主任威尔弗雷德·万的感慨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忧虑。

在俄乌冲突延宕背景下,北约和俄罗斯都企图在核威慑方面“秀肌肉”,可以说双方的军事较量中,“核”始终是一个关键词。

在剑拔弩张的较量过程中,假如出现灾难性的后果,都是全人类承担不起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