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H10N5禽流感病例调查结果公布!尚未有人传人证据

2024-06-25 15:06:04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编辑:周志敏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近日公布首例感染H10N5禽流感的人类病例调查结果:感染病毒后致病风险高,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2024年1月30日,国家疾控局通报,浙江省发现一例甲型流感病毒H3N2与禽流感病毒H10N5混合感染病例。该病例为一名63岁的女性,2023年11月30日出现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12月2日因病情加重收入安徽省广德县中医院救治;12月7日,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后因病情严重于12月16日死亡。

2024年1月23日,安徽省、浙江省两省疾控中心合作启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涉及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因。在流行病学调查期间,调查人员对3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回顾性健康随访,包括医务人员、该病例的邻居和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中没有一人出现感染迹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调查人员还收集了189个样本,来源包括该病例的家庭、邻居、超市、活禽流动商贩、活禽批发市场等。167个样本完成实验室检测,分析显示存在H10N5病毒等阳性结果。1月30日,该病例被确认为首例感染H10N5病毒的人类病例,同时还感染了H3N2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人员在病例家冰箱里的冷冻鸭肉中,发现了H10N5病毒序列。该病例于2023年11月26日在家中宰杀了一只活鸭子,5天后开始出现咳嗽、咽痛、发热、头痛、疲劳和胸痛等症状。该病例还存在高血压、脑梗塞、痛风性关节炎和心力衰竭等基础病,最终死于严重肺炎和I型呼吸衰竭。

调查人员介绍,序列分析和本土追溯结果表明,H10N5病毒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可能性很小,推测该病毒是通过野生鸟类远距离传播而来。目前对该病毒感染机制的了解有限,没有后续病例记录,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研究表明,该病毒在小鼠中多次传代后,其部分蛋白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和突变,这表明它对人类健康有重大风险。

国家疾控局专家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病死禽,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注意饮食卫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就医。(记者 王瑶琦 柴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