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船舱,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255名中国渔民划着木船和舢板救出落水的384名战俘。82年后,中国导演方励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一部122分钟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公之于众。截至目前,该片在豆瓣收获了9.3的高分评价。其中相当部分观众,是年轻人。
“为什么要耗费八年时间,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让人倾家荡产的资金投入一条沉没海底的船,讲述英国战俘艰难求生的故事?”今天(10月27日)下午,在复旦问学讲堂《里斯本丸沉没》特别放映暨映后对话活动中,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代表台下的青年学子向方励提出这个问题时,方励的回答让台下骤然响起掌声:“之所以决定拍这部电影,正是因为那些闪光的人性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我。我想要填补这段历史,弥补2000多个中外家庭的心愿,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真相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电影投入本身。”
讲到这里,方励欣然一笑:人生不过短短3万天,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当燃烧生命,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真实的情感,穿越时空引发共鸣
就传播效果来说,《里斯本丸沉没》无疑是成功的。
在张力奋看来,年轻人自发写好评,在社交媒体上“自来水式”推荐影片,还有大学生三“刷”影片……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从商业角度而言,最新统计显示,影片票房达4490万,堪称国产纪录片中的“奇迹票房”。
这部看似和中国年轻人关联不大的电影,何以击中如此多年轻的心?
对此,方励认为,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之所以说意料之中,是因为这部影片通过抢救式采访,“抢到了历史的尾巴”,让很多盟军战俘的后辈知晓他们的亲人如何受苦、如何死去,也让更多人了解,当年中国渔民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沉船的战俘,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依旧先人后己,把家里仅有的口粮衣服捐给落水的英军。中国人民淳朴、善良以及面对恶行的勇气让很多幸存者及其家属感动不已。
方励说,“中国渔民救起的人,远超382这个数字。有些幸存者现在四代同堂,当年没有他们相救,就没有这些大家庭了。”
让他意外的是,在短视频逐渐占据手机、色彩饱和的电子游戏充斥眼球的时代,还有如此多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走进82年前的战争史。迄今为止,他已经跑了100场路演。让他印象深刻是,有一位大学生在观后感:“影片没有过多地渲染寻找的不易,亦或是中国渔民地伟大,而是通过中日英三国幸存者、幸存者后代的讲述,让真实的情感静静流淌。”
“听到这里,我特别开心,因为人类的情感可以产生共鸣,即便跨越时空,依旧可以让人产生心灵交流。”方励说,这也是历史赋予他的一次宝贵机会,这件事不做好誓不罢休。
战争中没有真正的幸存者
打捞历史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所谓万事开头难,方励直言,团队最初在历史记录的沉船位置搜寻残骸,一直没有结果。会不会是历史记录的位置有误?于是,团队扩大搜查范围,在两周后发现了里斯本丸的真正沉没地。
难度随之升级。如何证明这就是里斯本丸?沉船早已破败锈蚀,不可能通过任何途径看出型号。作为海洋专家的方励,最终率领团队用物理方法先证明这是一条钢铁船,然后用精细的几何成像拟合原来的图纸。严丝合缝的成像,乃至船的断点,皆符合历史记载和口述,这才有了寻找幸存者的下一步。为了找到更多有关里斯本丸的线索,方励甚至斥巨资在英国主流媒体上投放整版广告,这才有了后来三百多条线索的持续跟进。
谈及这部影片,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升远说,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却伴随了许多人的一生。由于日本船只当年并未挂出运送战俘的标志,当年按下鱼雷发射按钮的潜艇机械师加菲尔德在得知真相后,得了战后心理综合征,数年后与战俘幸存者相拥而泣,为自己的行为道歉。里斯本丸号船长也在香港的军事法庭中表现出深深的自责与忏悔。
“可见,战争中没有真正的幸存者。”方励说,他在打捞历史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同国家人民的同一心愿——珍惜和平。
让生命继续燃烧
对方励而言,拍这个电影就像在和时间赛跑,因为历史的见证者越来越少,而随着时间推移,未来的大众也会离这段历史越来越远。幸运的是,如今他已完成了这份关于打捞里斯本丸记忆的愿望。接下来要做什么?人到古稀之年的方励,还有更多计划。
当台下的年轻人向方励发问,他是如何保持旺盛精力的,方励的一席话则让在座年轻人热血沸腾。“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从小就喜欢东张西望。每当我投入一件事情,常常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就溜掉了。为此,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我总是在计算自己还能做几部电影,还能干几个科研项目,我的想法是,要让生命燃烧。”